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修辞手法『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

一、孤帆一片日边来

1、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答案A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2)作者从不同参照物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从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意思所在.解答:(1)“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2)“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故选A.点评:(1)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跟参照物的选择有关系,参照物选择不同,结论就不同.

4、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5、《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6、说他自信,天地万物为我衬托怎么呢!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有的是才华,我的志向高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爆棚啊!人家青史留名,诗仙为证。

7、吴湖帆艺术人生之“适情”、“词境”、“清贵”与“担当”人生态度——适情“适情”是文人画家的情怀显现。文人画自元、明四家以降,“适情”成为“吴门画派”精华。吴湖帆秉承“吴趣”之意,把握绘画人生之度,使之“挥洒任意,入化造微,如宛洛少年,风流自赏。

8、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9、次句则反过来,写天门山对江水的约束力。由于两山束江,江水东流至此突遇阻遏,于是形成巨大的回漩和波涛汹涌的奇观。是对长江过天门山的流向的精细说明,气势感稍逊色。

10、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2017年8月

11、整首诗都运用白描,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见,但都不落“望”字,可见构思高妙。

12、诗人笔下的楚江好像一个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有着冲破一切阻挡的神奇力量,似乎连天门山都默默地给它让出了一条道路。

13、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14、精神气质——清贵“清贵”是“清流”与“高贵”的合一体。体现于蕴藉有度,赋性放逸,参透所谓而化境入时。吴湖帆处纷繁而遣兴、写宏愿而清洌、罹忧患而默然、抒牢愁而寓志,犹存仿佛,霎时锦绣江山出世。

15、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6、末句则写诗人之舟乘风破浪通过天门山的令人兴奋情景,因为是乘舟东向,朝着大海的方向,所以说是“(朝)日边来”。这时,读者仿佛看到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涌出江心,在此壮丽的背景之上,衬托出一片风帆的剪影,景色是那样清新,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实在有些妙不可言。

17、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18、“但人生要适情耳”——文人·吴湖帆;

1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的是哪条大河?

20、①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修辞手法

1、开幕时间:2017年8月25日15:00

2、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3、这是描写天门山的诗句,是一首山水写景的诗。诗句以诗人坐在船上向天门山驶去视角写的。“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坐的船向天门门驶去,越来越近,青山越来越大,而且是两岸对称,所以有“相对出”的说法。“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是向着太阳去的,时间是早晨或者傍晚,对面有一艘船来了,在阳光中慢慢变大。整诗有着一种气势磅礴的豪放,写出了天门山隔江兀立、对峙如门的雄姿,以及长江的浩瀚宽广。附诗全文: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展览时间:2017年8月26日至9月26日

5、《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6、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7、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8、时代发展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吴湖帆,更需要通过吴湖帆的艺术人生给当下画坛发展带来启迪——他的人文修养、他的书画品格、他的精神气质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担当与推进。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10、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1、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2、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1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14、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15、诗的前两句通过运用“断、开、流、回、出、来”这六个动词,使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试的动态,表现了天门山景色的奇美壮观,也写出了天门山雄奇险峻的壮美气势。

16、是从日边来啦!根据我现在手上的里道: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这首诗的后两句点评:在耸立的高山之间,在喷薄而出的红日映衬下,急驶而"来"一叶孤舟,形象特别鲜明而壮丽.所以是从日边来这边啦.

17、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8、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9、徐健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20、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孤帆”的意思是一叶孤舟,这句诗的意思是江面上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三、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谁写的

1、“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当下意义

2、⑥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不仅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富有了动态美,而且寓含了诗人观景时的喜悦心情: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了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4、孤帆一片日边来,那么小小的孤帆,在天门,楚江,青山。红日的衬托下,从远方而来。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述的是天门山。

6、作者属于哪个诗派?

7、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8、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9、参观之后,我们又来到周老师的工作室,看到周老师自己的艺术作品。看到这些由断木、嫩叶、老宅、冷月等组成的大量油画作品,一种莫名的激动让大家的心情难以平静。就表现手法而言,它们兼容了古埃及壁画线与面的精巧搭配、古典油画明暗投影造型的立体感、印象派油画光与色冷暖关系的对比处理,甚至包容了中国绘画的皴擦技法和日本早期浮世绘画的装饰效果;其色彩瑰丽而不失沉稳,简洁而富有变化,抽象却富含表征意蕴……从而形成了某种超越,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感染力,令所有观者过目不忘。从而对他的“当代中国文化慧命的续接”的理念又有了新的认识。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天门山

11、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3、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4、“万里江山供燕几”——历史·吴湖帆;

1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6、说其自谦,“孤帆一片”,这是他的自谦,这是他的生命的底色,他坚守这一点,坚守生命的孤独,孤绝,孤傲,以及渺小。因为有这个认识,故能成其大。

17、意思是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8、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19、读李白的诗,开怀。李白的格局是开阔的,心态是敞亮,生命之昂扬的,当我们处在困境时,可以适当地读一读李白的诗,提提气。

20、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四、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日指的是

1、望天门山的意思就是向远处看天门山。

2、就像周老师说的“你看到我的很多画里有嫩绿的叶子,这是苦涩之外的一种希冀,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文化能够复兴。”

3、走出上海油画雕塑院,回荡在心头的,还是周老师对中华文化续接的话:我们的中华文化,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继续传承下去,大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应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被泡沫替代。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不是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念转变,和踏实的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4、孤帆一片日边来。意思: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5、图文源自网络只为学习参考

6、“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孤帆”是指孤舟帆船。

7、提示: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免费订阅上海油画雕塑院最新活动资讯!

8、群峰夹岸,舟行江中,产生一种山动船不动,两岸青山由远及近排闼而来的错觉.“相对出”,把静止的山变成了动态的生命,它们从远处走来,又从船旁徐徐向后退去,似乎忙于列队迎候客人.从两岸青山之间远望,长河无际,水天相接处,孤帆、红日紧紧相依.画面极其简洁、辽远而又模糊,与两岸青山的繁多、贴近而清晰形成矛盾而和谐的统一体.

9、左边关注,右边打赏,我怎么这么机智(偷笑)

10、(1)“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2)“孤帆一片日边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故答案为:船;青山.

11、“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12、吴湖帆自用印“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13、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14、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15、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16、三句写舟中望山。山,因为人的立足点在船上,所以有两岸青山迎面而来的感觉,也就是敦煌曲子词所说的“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可谓兴会淋漓。

17、音频录制:张秀军朱晓飞

18、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19、(浪漫诗派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20、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五、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日边是什么意思

1、吴湖帆是一位典型的具有中国文人气质的书画大家、鉴定大家,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情有感的人,他不是一尊神,他也并不神秘。对吴湖帆研究的重心应该是在文化和学术意义上的,但目前对于吴湖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贡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3、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这两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6、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7、被誉为“诗仙”的是谁?

8、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9、文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1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全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2、此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望天门山》,原文如下: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