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李白关于河流的诗(58条优选)

一、李白关于河水的古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最后,再举一例《山中问答》:

3、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4、大河飞瀑的雄浑壮阔

5、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又这样描写洙水:“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诗题中的尧祠在瑕丘县东南的洙水(⑤)之西。这里的石门瀑布下面形成的金沙潭,像一块青蓝色的翡翠,碧水环绕着“红泥亭子赤阑干”,湍急的流水犹如一匹青色的锦缎,远处的烟岚和空翠的山色忽明忽暗,白鸥成群飞过像雪花飞舞,构成一个多么神奇洁净唯美的境界啊!

6、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7、“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现在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禽鸟了。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像哭泣一样。

8、李白诗歌中描写的江河概述

9、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10、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11、与黄河并驾齐驱的便是长江了,李白一生均与长江紧密相连,少年时代生活在蜀中,无论在绵州还是隐居大匡山,都是饮长江或其支流的水长大;“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出三峡沿长江东下,环三湘洞庭,遍游吴越,长期盘桓于长江中游地区;晚年更是栖居宣城一带,与长江下游密切相依。可以说,长江是真正养育李白并孕育其才情的母亲河。李白关于长江及其支流的诗歌最多,就是明证。长江在李白眼中,有时是“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一》)”、“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雪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四》),那狂风恶浪的骇人景象令人恐怖;有时则又是壮丽飘逸的奇观,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

12、湖水像月光一般明澈皎洁,若耶溪的美女则像当年的西施那般雪一样洁白,她们穿上新装荡舟光洁透明的碧波之上,真是“光景两奇绝”的人间仙境。此诗很容易让人想起孟浩然的《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棹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李白也许从孟诗得到灵感,两诗意境绝相类似,只是孟诗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李诗则描绘一幅富于水乡特色的风景图,将孟诗流露出来的无限羡慕藏在了字里行间,因而显得更为耐人寻味。

13、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14、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15、在几乎触及青天的高峰、依附绝壁倒挂的古松的烘托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苍黑色的悬崖,环绕巨石飞速旋转,争着发出怒吼声,以致峡谷犹如万雷崩发,震耳欲聋。通过极度的夸张和声响的渲染,将奇险的蜀道展现在眼前,并引起惊恐万状的不适感。然而,同样是瀑布,庐山瀑布却是另一番景象。如《望庐山瀑布二首》云:

16、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李白《发白马》

17、南方水系(包括长江水系、钱塘江水系、珠江水系等)

18、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19、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20、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二、李白关于河流的诗

1、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讲些临别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3、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4、接着,诗人又从水色渲染黄河的气象:“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急流在山谷中冲撞,激起无数浪花,在阳光下闪射出万道五色霞彩。而如此美景的出现是因为黄河变清,圣人出世。这两句表面是写景,其实是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古人认为黄河千年一清,是圣明君主出现的祥瑞。据《尚书中候》说:尧主政七十载,在黄河洛水修坛。备礼之后,见“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荣光就是五色光彩,休气是美好的祥瑞之气。“四塞”是炫耀四方的意思。“荣光休气”用的就是这个典故,但更强调了荣光的“缤纷五彩”。这里既是写水雾在阳光照耀下出现彩虹的实景,又是歌颂黄河清、圣人出的时势,因而不但点出了黄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且预先为下文对“我皇”的赞美埋下了伏笔。

5、而这首诗更重要的价值是对于黄河的礼赞。虽然李白多次在诗里写到黄河,但声势境界都非这首诗可比。诗人对西岳的大声赞叹,与黄河奔腾万里而来,冲撞山崖所激起的巨响汇成一片,如巨灵咆哮,沉雷滚地,山鸣谷动,豪壮无比。全诗的气势也如黄河落天、直射东海般一泻千里,力敌万钧。而诗人的视野又始终在空中和天际,无论写西岳诸峰还是洪波喷流,都是从高处俯瞰,因而产生了“天与俱高”的独特美感。我们看下面一首:

6、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橘树和柚树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凉,梧桐树已显得枯老。这是诗人看到的又一幅秋景,炊烟、树木、秋日的天色,给人一种苍凉、旷远的感觉。

8、冬至(新韵)李白暖日盈窗笑,挥毫小篆描。心疑繁笔画,怯问李渔樵。多练归真性,心一可舜尧。

9、(②)参王运熙等著《李白精讲》第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则是第一道屏障,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11、李白在早年的《上安州裴长史书》里就称元丹丘为故交。从这首诗的内容可以揣测,李白当时还没有被玄宗召入长安,对时代还充满幻想,因此应作于开元年间。开元时代确是唐代最承平繁荣的时期,当时大多数文人都认为自己遇到了尧舜之世,所以歌颂河清海晏,圣人出世,并不给人阿谀当世的感觉,反而表现了诗人希望乘时而起、有所作为的理想。诗人对元丹丘的艳羡和希望引荐的心情,也应该作如此理解。

12、(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13、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14、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15、人物活动的关键背景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7、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18、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19、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20、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三、李白关于河水的古诗有哪些

1、秋浦河坐落在中国最美原生态山乡——安徽石台县秋浦河畔,全长180公里,东邻佛教圣地九华山,南接雄奇黄山,地理位置非常的独特,自然风景优美,河水澄碧如秋,沿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三大富硒区之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

2、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这可能是一首赠友诗。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4、《立冬》李白·唐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凝雪满前村。译文: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火炉上的美酒时常是温热的。醉眼观看月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以为是大雪落满山村。扩展资料注释:冻笔:古人书写是用毛笔蘸墨汁,气温降低,把笔头都冻硬了。寒炉:冬日里的炉火。时温:时,时常;温,温热。美酒时常是温热的。墨花:指砚石上的墨渍花纹。前村:应为山村名。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5、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游仙就是突破一切束缚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晚年经历了这样一场政治磨难之后,诗人对世情看得更透,也就更加渴望离开污浊的尘世。但游仙只是虚幻的想象,而祖国山河的壮美才真正使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和人格的寄托,激发出与天地相通的浩然之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这两首诗既以其处理个人形象和时空关系的独特方式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又展现了黄河长江将天地之大美与人文之精华融为一体的丰富内涵。

6、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7、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8、扬子津正是李白与魏万相见之处,魏万结束了将近一年的追踪诗仙之旅,而李白则展示完毕吴越山水的记忆之旅。可以说他俩因志趣相投而结缘,又因山水漫游而增进友谊,山水成为绾结两位诗人心灵与情感的纽带,用诗中话来说就是“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这与其说是吴越山水的奇观,不如说是大唐精神创造的传奇。那“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的真挚情感,就像永恒的江河一样贯穿全诗的始终,也贯穿李白生命的全程。

9、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10、从空间上看,地跨巴东三峡、黄鹤楼、长安秦川及吴越等处,从时间上看,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之流,如何绾结全诗呢?李白巧妙地通过反复出现的峨眉明月与江水的组合,建构起抒情的框架,月亮成为相思的触媒,成为万里相随的伴侣,成为曾经相知相乐的见证,也是未来功成身退后玩赏的对象,没有这轮带有独特印记的峨眉月便没有此诗的流动圆润之美。

11、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12、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13、微信号|wszs1981

14、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15、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16、提起安徽的著名景点,大家印象最深的提及最多的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宏村、西递等,没错这些景点名气和人气都非常的高。其实安徽还有一条被低估的河流,一条流淌着的诗的河,被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誉为“中国最美诗河”,而且诗仙李白一生去了5次,留下了17首诗,他就是发源于安徽省石台县的秋浦河!

17、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18、《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太白山峰》李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