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登高古诗的诗意(104句合集)

一、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2、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3、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4、《山居秋暝》唐朝王维五言律诗诗空山雨秋凉松间明月光照石清泉声音及浣归竹林喧笑声鱼船穿荷花态谐完美融合起给种丰富新鲜受像幅清新秀丽山水画像支恬静优美抒情乐曲体现诗诗画创作特点《登高》诗唐朝伟现实主义诗杜甫所作属于七言律诗公元767(历二)秋诗病卧夔州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弦推古今七律冠首诗五十六岁诗极端困窘情况写独自登夔州白帝城外高台登高临眺百交集望所见激起意所触;萧瑟秋江景色引发身世飘零慨渗入病孤愁悲哀

5、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称其“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而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以七律艺术史的眼光来扫描,已先黄叔灿认定《登高》不仅是杜诗七律第更是古今所有七律之第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下第一七律”。其言曰: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8、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9、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10、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11、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2、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3、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14、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15、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意思是: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16、《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17、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18、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19、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20、in a sharp gale from the wide sky apes are whimpering,

二、登高古诗的诗意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3、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4、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6、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7、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8、《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9、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0、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1、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12、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13、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14、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15、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16、学更多古诗词,关注(古诗词全解)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8、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9、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0、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

三、登高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1、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2、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却激昂悲壮,壮怀伟烈,一扫凡冗,独标雄奇,隐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读来都不禁让人为之气夺。胡应麟誉之为千古七律第实不为过。

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杜甫之前,五律已经成熟,七律也已粗具规模,但作者尚稀,沈佺期、高适、崔颢、李白等著名诗人都有少量的七律佳作,但在格律方面还没有谨遵严守的意识,因而留下一些艺术上的缺憾。而这些缺憾可能恰好激发了杜甫为七律诗艺打造标杆的近乎“审美游戏”的“形式化冲动”。

6、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9、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10、诗歌史的一个经验是,诗人哲人不要登高,一登高,视通万里,情连古今,忍不住就会一切想起,免不了就要悲从中来。而这天还是九月九日,重阳,令人感伤迟暮的老人节。夔州,峡口,天高风急,猿啸凄厉,一位贫病缠身的流浪诗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怎能不脱口而出一个“哀”。猿啸本无意,人闻心自哀。这是听觉。而视觉是“渚清沙白”,看倦鸟翻飞,又要搅动愁肠。首联工对,上句下句对,本句句中对,六景自然组合,情动于衷,不觉其对仗方面的精细推敲。

11、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12、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诗圣杜甫时年55岁,他流落江湖,于酒醉之时登高望远,无边落木,滚滚长江,大自然已是深秋。杜甫此时漂泊万里,孤穷多病,一生潦倒,杜甫自己也走到了深秋。

13、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4、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15、唐代杜甫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6、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7、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9、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0、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四、登高古诗释义

1、0隐语(谐音)、双关

2、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4、这就是《登高》,或者更确切地说这就是我对《登高》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些点滴之见,我想对《登高》而言还有很多可说,但我才学见识有限,也只能言尽于此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5、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6、在打磨七律艺术精品的理念指导下,《登高》诗谨遵格律,严守平仄,字斟句酌,无微不至。首句入韵,四联全都对仗,每个对处都很精切,还创造性地给自己增加难度然后突破之,以丰富作品的形式美感,如首联两句还句中又有对偶,即不仅以下句的“渚清沙白”对上句的“风急天高”,还各自在本句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如同胡应麟《诗薮》转述的元人所评,此诗真是“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把汉文字独特的形式审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满足了作者那种近乎文字游戏的“形式化冲动”和语言审美追求。

7、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8、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9、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视频号·阅读王作家学堂

12、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

13、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4、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15、此情此景,怎能不回忆人生?远祖京兆,籍贯襄阳,出生巩县,漫游吴越齐赵,求职长安,奔走陇右,流亡成都,滞留川东,以后还要漂流荆湘,离家万里,背井离乡,历尽艰辛,流浪诗人,杜甫一生都在“做客”,死后灵柩都还厝在岳州长达43年!如果不结合杜甫的这些人生经历,怎能读懂这“做客”二字的心酸。“百年多病”,百年犹言一生,这里更指衰朽的晚年,杜甫此时,一生是病,肺病、疟疾、风痹、眼半盲、耳聋,年老体弱,想起自己人生中结识的那些朋友,王维、李白、高适、房琯、郑虔、苏源明、严武,一个个都已先他而去,我们见到这一个“独”字,怎能不把这些都联想起来,疾病中的杜甫,老境孤独,精神寂寞。

1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7、阅读王·专注小学阅读5年

18、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19、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20、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五、登高的诗意是什么?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地址:奉节县夔门街道诗城东路83号

4、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5、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6、古诗词鉴赏:《沁园春·雪》—毛泽东

7、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8、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9、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10、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1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2、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1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4、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15、《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6、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17、◎唐宋日历·仅供参考◎

18、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19、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20、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六、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2、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3、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