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菖蒲的诗句
1、菖蒲过冬。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菖蒲中有如下记载:“十一月宜去水藏于无风寒密室中,常瑾其户,遇天日暖,少用水浇;或以小缸舍之,则气水洋溢,足以滋生”。此描述主要说明冬天到来,菖蒲草应少水,避免寒风尽吹,但要需要保持菖蒲一定的湿度环境。句中指出“无风寒密室”,并不是说闷在室内,而是主要表达避免寒风吹袭。因此,冬天,大家在在室内养护菖蒲,也需保持一定的通风环境。
2、这一株株翠绿翠绿的草,名字叫菖蒲。
3、春荑夏英两须臾,神药人间果有无。
4、苏轼对石菖蒲的喜爱及栽培,是持续一生的。
5、意思就是:它的延年益寿的功效。
6、可惜菖蒲老,风烟满故园。——出自南宋·文天祥《端午初度》
7、李贺《帝子歌》:洞庭帝子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8、《菖蒲花》——当代诗人席慕容
9、为昆石蒲苗删去焦叶戏成
10、《菖蒲》年代:宋作者:陆游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石菖蒲曾几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贫居张景脩茅檐月有千金税,稻饭年无一粒租。生事萧条人问我,水芭蕉与石菖蒲。
1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带来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来自雅活系列的新书《我有蒲草》,书中有很多关于蒲草的小故事。今天这篇文章讲述了苏东坡与蒲草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苏东坡和蒲草之间有着怎样的缘分,一株蒲草又是如何映照出苏轼一生的际遇吧。
12、曾几《石菖蒲》:窗明几净室空虚,尽道幽人一事无。莫道幽人无一事,汲泉承露养菖蒲。
13、辛弃疾《满江红·折尽荼》:折尽荼,尚留得、一分春色。还记取、青梅如弹,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昏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形如雪。人渐远,君休说。榆荚阵,菖蒲药。算不因风雨,只因鶗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14、(本草菖蒲)农历四月可以笑傲明月/邱春兰
15、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出自宋·朱淑真《端午》
16、转身我便去非礼一下人生
17、菖蒲对浇水也有相关要求。对菖蒲草的浇水,是日常养护菖蒲过程中最为琐碎与频繁的动作。浇水因地区而异,有些地方可不把浇水当回事,可随心所欲的浇水。但有些地区,浇水需细心操作。
18、《蒲草》载,古联中有一绝对:
19、水调歌头①(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20、请六位小伙伴在三天内联系雅读君,发送地址哦,过期无效咯~(附:可先报三本你想要的图书书名,如果雅读君手边有一定会给你寄出的,部分没有的图书,会为你盲选其他图书)
二、菖蒲诗歌鉴赏
1、莺吟芍药一歌女,蚁绕菖蒲万水军。——出自宋·白玉蟾《题瓮斋》
2、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3、当代江南草圣王大濛在《蒲草》书中介绍,古汉语一字一名一词,菖、蒲分属两类。
4、南国菖蒲老,知君忆钓船。——出自唐·王贞白《送友人南归》
5、反观烟台爱蒲者的植蒲情节,可见一斑。
6、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7、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出自唐·张籍《寄菖蒲》
8、今日溪头慰心处,自寻白石养菖蒲。——出自南宋·陆游《若耶溪上》
9、君念菖蒲花,妾感苦寒竹。——出自唐·乔知之《杂曲歌辞·定情篇》
10、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而此刻菖蒲花还正随意绽放
11、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
12、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13、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14、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
15、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出自唐·张籍《山中酬人》
16、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出自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
17、谢枋得《菖蒲歌》: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异根不带尘埃气,孤操爱结泉石盟。明窗净几有宿契,花林草砌无交情。夜深不嫌清露重,晨光疑有白云生。嫩如秦时童女登蓬瀛,手携绿玉杖徐行。瘦如天台山上圣贤僧,休粮绝粒孤鹤形。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堂前不入红粉意,席上常听诗书声。怪石篠簜皆充贡,此物舜庙当共登。神农知己入本草,灵均蔽贤遗骚经。幽人躯玩发仙兴,方士服饵延修龄。彩鸾紫凤琪花苑,赤虬玉麟芙蓉城。上界真人好清净,见此灵苗当大惊。我欲携之朝太清,瑶草不敢专芳馨。玉皇一笑留香案,锡与有道者长生。人间千花万草尽荣豔,未必敢与此草争高名。
18、东坡居士在《石菖蒲赞》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菖蒲的品性:“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菖蒲以它娇小的身躯,散发着强大的人文精神。宁海的水土滋养着一片又一片的菖蒲,菖蒲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和宁海的人文精神相契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爱蒲人。时下,宁海喜爱菖蒲的群体如同四月的菖蒲在修剪之后不断冒出了新芽,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品位,延续着千百年来菖蒲的文化魅力。
19、 汲泉养之花不老王安石《法云》
20、石渠泉泠泠,三见菖蒲生。——出自唐·陈陶《怀仙吟二首》
三、咏菖蒲的诗苏东坡
1、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出自南宋·陆游《菖蒲》
2、梅尧臣《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樽壶。
3、菖蒲自元明之后,更植盆中石上,或置书斋案头,高仅熟寸,叶色茂好,文人雅玩,便成风蔚蓝,多以“文草”、“蒲草”称之。王大濛先生的《蒲草》说,古籍中所谓虎须蒲、龙钱蒲以及香苗、剑脊、金钱、牛顶、台蒲之类,均为“石菖蒲”中佳品。
4、“灯火钱塘一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廖,此般风味应无价。”(《蝶恋花》);“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眩。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阮郎归》)。诸如此类的词作,虽然未描写菖蒲,但从字里行间能清晰的感受到,苏轼对常见景色独特的美感体验,这份美感可以称之为生活之美,闲适之美。菖蒲也是常见植物,常见景色,苏轼对菖蒲的喜爱,也就理所当然。
5、行采菖蒲缘藓磴,卧浮舴艋入鸥群。——出自南宋·陆游《隐趣》
6、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出自明·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7、苏轼在《满庭芳》中这样写到“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崛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在《蝶恋花》中写到“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拼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以及“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再再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等。苏轼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奔波,无所依靠,以及内心的乡愁。在笔者看来,更多的是对自己辗转流离生活的失落,无法实现自己仕途追求的难过。造成这样的结果与其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密不可分。
8、共饮菖蒲细,同分彩线长。——出自宋·向子諲《南歌子》
9、解缙《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斫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日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
10、知道君家当瀑布,菖蒲潭在草堂前。——出自唐·王建《送顾非熊秀才归丹阳》
11、宋代吴怿撰在《种艺必用》中同样也有关于冬天养护菖蒲的记载:“凡冬月收石上菖蒲,须是先用大物贮砂,砂布满,然后置菖蒲根于砂中,不大没其苗,顿于向阳处收之,三五日间,亦须以净水灌溉,但勿令冻,冻则损根,其苗则槁矣”。此段话很详细的说明了冬天如何养护菖蒲,应用砂来保护菖蒲的根,同时要隔三差五给予净水浇灌,也要避免冬天菖蒲叶受冻,否则会传导到根部,使其受到损伤。
1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面对古今士人纷纷醉心追求的辉煌显赫之功名成就,苏轼却没有心醉,他很清醒,甚至很淡然,身在玉堂的他,心中常常浮现的却是在黄州东坡躬耕时那“小桥流水”和“一犁春雨”的居士生活。正是这种处逆境泰然而处顺境淡然的人生态度,才能于升沉出处,荣辱得失间皆不喜不惧,皆能大而化之。同样也是因为这种大气,使得苏轼对山野草表现出另一种情境,比如菖蒲,能够看到其侣清泉、伍白石,淡雅闲如,悠然自得的内在美,喜欢上菖蒲就成为了必然。
14、多来互动,转发、分享、留言都算~
15、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
16、春风正在此花边,菖蒲自蘸清溪绿。——出自宋·辛弃疾《归朝欢》
17、译文:至于它能忍受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澈的泉水、白色的石头在一起,不需要泥土就能生存,又岂是昌阳能与之相比的呢?
18、陈义《菩萨蛮·去年共饮菖蒲酒》:去年共饮菖蒲酒。今年却向僧房守。好事更多磨。教人没奈何。主人恩义重。知我心头痛。待要赏新荷。争知疾愈麽。
19、请让花的灵魂死在高枝之前,让我暂时逗留在
20、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箨包角黍,花点菖蒲。香浮毛乳,清透肌肤。肱枕藜床心醉月,驱邪何用挂神符。汨罗人去远,还有独醒无。
四、菖蒲 诗句
1、其实,菖蒲之咏也并非始于苏轼,而早在屈原的辞赋中即已经出现了。《楚辞》中所大量吟咏的“荪”,如“荪桡兮兰旌”、“荪壁兮紫坛”、“荪何以兮愁苦”、“荪独宜兮为民正”、“愿荪美之可完”,皆谓菖蒲。久而久之,菖蒲遂与屈原的崇高气节和峻洁人格联系在一起。
2、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3、出自 苏轼《石菖蒲赞》: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4、蒲别与他物,文脉传承数千载,历代文豪皆有诗书画颂之,菖蒲诗词多之又多。
5、汤显祖《送王比部供奉采药扶侍太夫人归粤比部故侍御》:白云司发桂花丛,彩袖承亲碧海东。潘岳宴林逢令节,沈郎行药正秋风。先抽美草占年乐,盛取菖蒲益帝聪。并道春祠惟坐啸,也能符遣及花骢。
6、菖蒲初春保护、度夏与过冬
7、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出自唐·元稹《寄赠薛涛》
8、东坡二十九岁时,在山中第一次遇见一棵野生石菖蒲,突然如他乡遇故知,为之着迷,欣喜地称赞菖蒲为“千岁灵物”,为其捡石头蓄清水。
9、苏轼《水调歌头》这样写到:“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离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本词表现的是一种人生仕途上进与退的矛盾,既想早日归隐林泉,又想建功立业。这就不免心为形役,“雅志”被“轩冕”所困。宋代的士,既追求市朝轩冕,而又留恋、向往山水林泉间宁静闲适的生活,以减轻宦海风波对心灵的压抑与困扰。但要在市朝与山林之间保持心理的平衡,实非易事。因此,当他们退居山林时,不能忘怀轩冕;而进入市朝时,又留恋着山林。东坡此词,就典型地表现出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矛盾心态。而菖蒲正是具有山林之气,非常符合苏轼这种矛盾心理的需求。因此,苏轼爱上养菖蒲,是其内心追求的结果。
10、莲子房房嫩,菖蒲叶叶齐。——出自唐·曹邺《乐府体》
11、千钟紫酒荐菖蒲,松岛兰舟潋滟居。——出自唐·谭用之《江边秋夕》
12、陆游《菖蒲》(七律):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13、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附原诗全文:法惠寺横翠阁苏轼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吴山多故态,转侧为君容。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4、鲍令晖《近代西曲歌乌夜啼》:歌舞诸年少。娉婷无穜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曾识。
15、苏轼为菖蒲写下过哪些动人诗句呢?
16、养蒲之乐,之悟,已被爱蒲人士深爱,非养蒲者无有之深切也。
17、花芳以养性,花阴以休影。
18、诗里几曾吟芍药,花中方得见菖蒲。——出自唐·黄滔《酬杨学士》
19、因此,选择苏轼先生作为菖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对象,是有其根据的。苏轼即对菖蒲“如痴如醉”,又是大文豪,有着众多体现其思想内涵的作品,其一生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60多首词和4000多篇文章,是我国历史文化上宝贵的财富。通过对其文学作品的分析,可感受到苏轼先生的经历与思想,从而达到对菖蒲文化深层次理解的目的。
20、我来立久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出自北宋·王安石《九井》
五、苏轼菖蒲的诗句有哪些
1、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2、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3、何似东坡铁柱杖摘自宋代苏轼的诗《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
4、扭头我便去看远方的地平线
5、今天公布八月获得新书的六位小伙伴——
6、(菖蒲与兰)你是菖蒲你是草你是兰的前世今生/邱春兰
7、石贫攒石养菖蒲,沮洳沙泉韮叶铺。世说花开难值偶,天将寿考报勤劬。心中本有长生药,根底暗添无限须。更尔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8、养花天气半晴阴,花好却愁深。
9、遗憾的是,发轫于登州的近千年的植蒲历史和长岛之石,鲜有人知。
10、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11、井花水养石菖蒲苏轼《赠常州报恩长老》时时微雨却相宜;养花天色君须记陆游《春游》汲泉养之花不老王安石《法云》微雨养花天《送曹纬刘鼎二秀才》花芳以养性《和张倅唐英咏梅十四首》中林频度养花风宋陈造《早春十绝呈石湖》
12、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13、①《中国兰花》赠以清阴,报以幽念;
14、那么,为何菖蒲会成为许多文人的精神寄托之物呢?这就与菖蒲自身所体现出的淡泊、宁静、雅致等“气质”相关。即然菖蒲所体现出的是人的精神寄托,那么要对菖蒲的深层文化进行研究,归根结底,应该要对由衷喜爱菖蒲的文人雅士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寻其思想内涵,才能真正还原菖蒲草的深层次文化,以此才能展现出菖蒲的历史文化渊源。
15、值得一提的是,苏词中的大气不仅具有刚健强烈的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厚重之气。由于具备这种非凡的大气,承载着生命,使生命既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利诱所惑,于精神层面上超越“长恨此身非我有”的现实,获得自由自在。当元佑年间他被朝廷起复重用时,曾任翰林学士知制浩,在这生命中最为飞黄腾达的日子里,几乎没有时间写词,但却留下了两首极为清新淡雅的《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16、蓬莱海上峰,玉立色不改。
17、我们都知道文人爱菖蒲,爱之、养之、赏之,为何?菖蒲研究院早前推出的《菖蒲文化传承系列》已写了四期,这篇第五期很早就开始着手写作,但一直未能完成,主要难点在于对古籍文献的查阅,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后,现最终完成,呈现给大家欣赏阅读。
18、《和张倅唐英咏梅十四首》宋代:陈傅良
19、蒲友交流|长按添加|欢迎加入
20、按照菖蒲家族的名字细分,她叫金钱菖蒲。原本生长在南方,自古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六、苏轼菖蒲的诗句
1、明年菖蒲根,连络不可解。——出自宋·苏轼《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
2、惟有邓公留不去,松根搘鼎煮菖蒲。——出自北宋·黄庭坚《避秦十人》
3、小竖窃言翁未醉,入门犹记露菖蒲。——出自南宋·陆游《醉归》
4、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出自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5、也因此而极其锋利,尤其是,我曾经
6、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7、早在1085年10月,苏轼调任登州(今蓬莱)太守,以蓬莱丹崖山下弹子涡石种养菖蒲。
8、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1、出自于 宋・苏轼《石菖蒲赞》。
12、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出自唐·李贺《帝子歌》
13、xiangtuninghai
14、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王家尘柄绿琼香,萱草偷来柄更长。藏却柿红缨扫子,菖蒲节里放风光。
15、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16、原文: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17、何时自驾鹿车去,扫除白发烦菖蒲。——出自宋·苏轼《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
18、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0、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菖蒲与他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是与端午节的联系。在我国,艾蒿、香包、雄黄酒被称为“端午三友”。按照传统习俗,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以表达保持健康体魄的美好愿望。“端午三友”之艾叶、菖蒲——驱毒除瘟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
1、名为《荪墅集》,荪即是菖蒲的别称,可以想见篆畦园绿树成荫、繁花盛开、细柳掩映下一簇簇菖蒲生机盎然的样子。菖蒲诗在他的咏物诗中比例不小,他以物咏志,以菖蒲的高洁品行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同样是宁海人的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对菖蒲也亲睐有加,翻看他的画集,自然也少不了菖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更多的还出现在为一些画作做点缀,尤其是描写雁荡山水、山花的时候,溪流岸边、巨石之上必是蒲草丛生。雷婆头峰寿者遒劲的笔墨或是苍古的指墨,都是菖蒲形象的完美表现。画于1962年的《记写少年时故乡山村中所见》中,竹、石、菖蒲赫然其上,可见家乡的菖蒲始终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2、译文:天空阴沉就非常害怕下雨,但时不时的小雨却非常适宜。养花你需要看天色,现在正是花朵娇嫩的时候。
3、薯蓣傍篱寒引蔓,菖蒲络石瘦生根。——出自南宋·陆游《游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