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115句合集)

一、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赏析)这首诗是本组诗中流行最广者。它以酣畅的笔调表达了青年学子入京赶考,志在必得的豪情壮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两句气势磅礴”,而“笑指”的结尾有表达了踌躇满志的淡定情怀。因此广为热血青年用来励志。

2、结论:“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3、节目咱没看......早诗倒能给几首:19岁李鸿章写《二十自述》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邀名士赏赤聊故酬胸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沤久愧蓬莱仙导客簪花少第二首:丈夫事业误流光悔迟壮志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闻鸡觉身先舞镜知颊髭昔童今弱冠浮碌碌竟何鸿章20岁进京曾作七律《入都》10首要诗句许:丈夫手吴钩意气风高白尺楼万谁著史三千外觅封侯定捷足随途骥闲情逐野鸥笑指卢沟桥畔月瀛洲其二:频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访京师道藉求文益友胡悒郁吾

4、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人物何至成百上千?他们死后,朝廷照例“交国史馆立传”,然后就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列传中,再也无人理会了。然而,李鸿章生逢中国历史的最大变化时代,他注定要成为重要人物。他创建淮军,恢复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他创办中国最早的近代工厂、铁路、矿山、学校,建立西式装备的海陆军,以图自强;他主持对外各项交涉,签订了许多条约。

5、百年之后,世间再无李鸿章,也再不需要这个曾在神州大地上四处救火的“裱糊匠”了。

6、的确,千百年来,似乎唯独曾氏“内圣”与“外王”两全其美,唯独曾氏可以在纷繁错杂,变幻莫测的朝局中永葆周全。然而任公云,“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誉满天下的曾国藩固然令人向往,但谤满天下李鸿章同样耐人寻味,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后者这样的人。

7、出自清代李鸿章的《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8、并且耗费最后的心血说出了自己的最后的遗言:

9、 李鸿章在自己临死之时仍心系国家,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内忧外患,强大起来。可是无奈自己已经离死不远了,因此心含遗愤,希望后人能够完成他的遗愿。

10、没有不过探索发现有讲过他的。非常感人的这个系列是用他的临终诗命名的讲述的是他一生。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死前还为国劳心劳力一生无愧于国都怪主上昏庸。哎没看过的最好看一看因为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认识被曲解了都怪某xxx教科书xi脑

11、临事方知一死难。到了重大事情之前,才发现,想一死了之还很难(并不能解决问题。)

12、晚清帝国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都与李鸿章相连。作者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对李鸿章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让事实说话,以文学化的笔调细致地描绘了李鸿章的真实面目:建海军,造炮舰,派遣留学生,签和约等。

13、曰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固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也。”

14、这首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

15、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16、③雪珥:《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17、李鸿章生于1823年的安徽合肥县。此时,欧洲大革命偃息,西风东渐,老大帝国遂入多事之秋。父亲李文安,进士出身,曾与曾国藩有同年之谊。少年李鸿章有幸拜在“五百年来唯此公”的曾国藩门下,习得经世致用之学,立下书剑报国之志。24岁中进士、入翰林,比起那书生范进,也不知强了几万倍。可他偏不满足于一介编修之职,作诗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其不可一世,溢于言表。

18、以上,是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疑案”的大致情况。笔者近日于《申报》中检索得到一条线索,似可为这一疑案略做新论。

19、(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20、作为最后的士大夫中的一员,究其学问之结构,虽儒法纵横术并用,到底还是儒心在作祟。这儒心比之煌煌大宋朝的士大夫们也丝毫不差,而在事功上更胜于他们。然而正是这一点,尤其让今人看不上了,因为少了几分“道心”。而他的老师则儒道并济,成为五百年来做官的完美榜样。

二、秋风宝剑孤臣泪出处

1、诗风凄惨悲怆,令人感伤。大概人之将死,其言也哀。这把老骨头,就让世人继续去毁誉吧。这年李鸿章已经七十八岁了,在中国人看来这该是个盖棺论定享清福的年纪了。但对于政治家来说,他们永远没有退休的年龄。甲午之后,辱之再辱。他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从两广回到阔别数年的京师,踩的是更大的一片地雷,丢的是更大的一片权益。无奈,羞愧,抑郁,或者愤恨耻死!

2、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亦是一幅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

3、我记得梁启超曾在他的《李鸿章传》种写过这么一段话: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令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李之死,于中国全局有关系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断言也。抑吾冀夫外国人之所论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则以吾中国之大,而惟一李鸿章是赖,中国其尚有瘳耶?

4、静如兰兮素如雪,只把朱衣当荷衣。

5、浮生萍梗泛江湖,望断乡园天一隅。

6、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7、比利时摄影师Hmetosche作品

8、慈禧太后应该是想到了李鸿章以前为国家做出的努力,是个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好,慈禧想到以后没有这样一个全心全力尽心尽责的人为自己为皇帝分担国家的困难而担忧。

9、为臣难,为乱世之臣的尤其如此。不过是在沼泽里行步,不留神就会晚节不保,万夫所指。不知道这时候李鸿章有没有想起自己在天津教案中被世人诟骂的师傅曾国藩,想到年轻时候那个意气风发,要激浊扬清的自己!

10、李鸿章之学问根基,实曾国藩为之奠定,而国藩之学,则来自宋明以来儒家士大夫“经世致用”、“学政合一”的传统。早年进京应试,李鸿章便写下“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的豪言壮语。后来做曾国藩秘书,更是屡创大手笔。曾国藩称赞他“天资于公文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其最负盛名的《参翁同书片》,便由李鸿章起草。此片运笔老辣,拿捏有度,一举参倒封疆大吏又是帝王师的翁同书。

11、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12、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13、第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论霍光时说他是不学无术,我评论李鸿章也要说他不学无术。那么李鸿章与霍光是同一类的人吗?回答是:李鸿章没有霍光的权力和地位,也没有霍光的魄力。李鸿章是一个谨慎、本分守己的人,不是能根据时势来坚持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做出非常举动的那种人。他的一生都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怎么能比得上霍光呢?虽然如此,他对普通学识的掌握上,或许比霍光要略强些。

14、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15、半生失计从军易,四海为家行路难。

16、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17、这是李鸿章在临终前写的一首绝命诗,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在对外战争失败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是由李鸿章出面商谈的。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遭人唾弃,但是他又何尝不希望国土完整呢?

18、劳劳车马未离鞍:几尽劳顿的马车上的马从未卸下马鞍。

19、荷衣读诗兮·听珠玉之清扬

20、三百年来伤国步: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

三、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

1、撰文:蔓草如刀|编辑:蔓草如刀

2、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3、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作等闲看

4、学术界之所以用“据说”,自然是因为没有确凿的材料可以证实该诗是李鸿章所写。该诗被当成李鸿章的作品而被广泛传播,大约始于1960年代——1965年出版的《北洋军阀史话》,将该诗说成李鸿章在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遭日本刺客狙击后所写的“马关纪事诗”。⑦掌故学家高拜石同年出版的《南湖录忆》,则称该诗是李鸿章“呕血死于燕都之贤良祠”时“老泪纵横”所吟⑧。

5、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

6、西下的落日静静的洒落在昔日出征的旌旗和大将坛上,国家和民族何时可以重整旗鼓,收复这风雨飘摇的万里河山!海外列强们对我国的欺凌和侵略还在继续!

7、排版:压枝雪|校对:蔓草如刀

8、惟有娇痴小儿女,几时望月泪能干?

9、八千里外吊民残: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1、不过有一点李鸿章可以自负而无汗颜,那就是天下清流常常是只骂人不干事,而他却只干事,不怕骂。纵观吾国三千年政治生态史,总被庸官政治笼罩,而李鸿章立身其中,可算是个另类。他那句应制诗,“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可谓其一生奔走驱驰的写照。这种一门心思放在做事上、不可阻挡地要做成事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学问渊源及人格锤炼。

12、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

13、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度发难,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而当时这个位年迈的重臣因为感染风寒和《辛丑条约》而身体每况愈下,已至吐血境地.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俄使走后,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即刻向儿子李经述口述遗折,呼吁自强。又命于式枚草遗折推荐袁世凯代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临终时嘴里还在痛骂“毓贤误国”。

14、(赏析)李鸿章这首诗是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有感而发的。那种国破家亡,书剑飘零,惆怅徘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很生动。

15、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16、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鸿章又拈句谏海上官商寅友,并谢拳拳,乞弟代为一一致意。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李鸿章是从上海起家的,临终时想起海上旧友并不令人意外。年轻时,李鸿章曾是个科场得意的才子,二十四岁就考中进士,又拜在父亲李文安的同年曾国藩门下做弟子,讲求义理之学。

17、(赏析)尾联“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描写失败落寞的心态很传神。

18、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对历史研究的深入,这个人生阅历和评价如此两极化的一个人倒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参观李鸿章故居让我对他的一生沉浮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金秋时节的安徽,不暑不燥,位于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李鸿章故居,故居面南背北,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19、1901年9月,李鸿章最后一次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名分走上丧权辱国的谈判桌。比之甲午前虽遭欺凌犹能抗衡于列国,比之甲午后,马关舌战群倭的殊死一搏,这一次真的是山河破碎,大道凌夷,一口鲜血涌上喉头,死期至矣。谈判之前,有人为李鸿章谋划三策,上策拥兵自立,建立共和;中策北上勤王,拥君立宪;下策入虎狼之口,签卖国条约。李鸿章说他选择下策。正所谓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此时能做的,也只是收拾山河待后生了。

20、 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

四、秋风宝剑孤臣泪全诗

1、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西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清廷大乱,无人收拾残局之际,清廷想起了被闲置的李鸿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李为免再成为替罪羊,本欲观望,但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无奈,李上京求和,在悲伤的心境中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2、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

3、秋风吹着宝剑孤城落泪,

4、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

5、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6、梁启超又说:“我不能说李鸿章不是英雄,但他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不是造时势的英雄。至于因中法、中日战争而把李骂成秦桧,只能算是狂吠。”他的结论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7、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8、 跟随了四十年的老臣周馥这时也在床边,眼看老李已经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遂哭出声来:“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目乃瞑,犹溜涕口动欲语,可伤也。”(周馥《李文忠公七律诗》注)

9、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10、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11、第李鸿章与王安石。王安石由于他的新变法而遭到世人诟病,李鸿章由于他的洋务运动遭到世人的诟病,王安石变法与李鸿章兴办洋务,虽然都不是很完善的政策,然而他们的远见卓识都不是那些非议他们的人所能及的。那些号称贤良士大夫的人,都不肯帮助他们,还群起对他们进行诘难和攻击,拖他们的后腿,背后说他们的坏话,最后弄得他们不得不用一些奸诈小人来协助自己,这一点上,王安石和李鸿章的境地都差不多。然而王安石更多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对民政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局面更加宏大深远,这一点又超过了李鸿章。

12、中文知识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称李鸿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绝命诗”一首,内容如下:

13、回顾李鸿章四十年宦海浮沉,从军械、轮船、铁路、电报、新式教育、现代公司乃至后来的政教维新之论,哪一样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哪一类不开风气之先,哪一次不会激起惊涛巨浪而博得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名。甚至有学者认为,整个甲午战争,不是中国人和日本大在打仗,而是满朝文武与李鸿章一人之较量。此说真是耐人琢磨!然而人们已厌倦了琢磨。

14、配图:蔓草如刀|选曲:李荷衣

15、因该诗极为凝练地概括总结了李鸿章一生的事功与成败,故流传极广,已成为署名李鸿章的诗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许多历史爱好者甚至只知晓有这么一首“李鸿章的诗”——毕竟,在涉及李鸿章的当代通俗历史读物中,这首诗的引用率,远远超出了李鸿章其他的诗作,且多以肯定的语气称该诗是李鸿章的临终绝命诗。

16、可惜李中堂归国,并非东坡还朝。东坡能卷土出来,李大人只能大失所望地做起了总理衙门行走,号曰“伴食宰相”。然而有趣的是,这个只剩下吃喝走走之余生的老人,不知怎地跑到圆明园散步去了,于是连这个总理衙门“行走”的差也给撤了去。然而康梁变法终于来了,京城一时风雨满楼。

17、二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内吊民残。

18、孙中山曾言,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立大志做大官。李鸿章至少可为前半句注。在1872年《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一折中,李鸿章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显然,他是要拿宋儒为万世开太平之气魄和精神力挽狂澜了。

19、慈禧看了以后,嚎啕大哭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无人分担了”。可以看出李鸿章在晚清的分量,李鸿章是顶起了晚清的脊梁,离开了他整个大清将何去何从。慈溪本身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她也清楚来自国外的虎视眈眈,但是有李鸿章在的时候她能够安心一点。

20、我们知道李鸿章是清朝著名的已故大臣。外国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几乎全部进行了清政府与外国之间的谈判。因此,他们签署了《马关条约》和《新丑条约》,并销毁了李鸿章。声誉事实上,李鸿章知道他的所有作品都会受到中国人民的侮辱,但是他能做什么?“面前的人认识一个垂死的人。”这显示了老人生命的尽头的痛苦和无助。

五、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含义

1、在李鸿章给李瀚章的家信中,他还谈到“弟本不知堪舆,亦不甚信风水,但喜邻近包公坟,又滨大河”,从中可以看出,在选址时,比邻包公墓,是李鸿章感到满意的重要条件。李鸿章生前爱办洋务,却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墓地会变为钢厂的一部分。但李鸿章并没有长久地安眠在他曾经痴恋的工厂脚下。到了1958年,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

2、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3、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临终前赋的一首诗。

4、颠覆对李鸿章的看法大概就是源于年少时那段对教科书发起革命的日子,一个偶然令我得知教科书中时有断章取义之事的发生,这简直让我兴奋不已,我似乎找到了在课堂上与老师叫板的资本,于是我废寝忘食,沉迷于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当中,为的就是能在日后的课堂战争上杀的老师一个措手不及,这其中便有这位李中堂。

5、海外干戈犹未息,英雄莫作等闲看。

6、闲置在家的李大人叫人给康有为送去几千两银子,以表达他的热切支持,可是被康先生大义凌然地拒绝了。后新法夭折,康党遭血洗,很多人弹劾李鸿章也是康党。西太后为这事专门拿问李鸿章,他竟然回老佛爷的话时承认康梁所做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成的,还说“如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真是又老辣又倔强。

7、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8、李鸿章生不得时候,他的才能,到哪个朝代不是封侯拜相,只可惜他舍不下晚清这一艘破船,当然,他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将他能做的都做了

9、「诗兮」荔枝FM·喜马拉雅FM

10、相较之下,史学界对这首“李鸿章绝命诗”的真伪,始终多少存有一些疑虑。原因是由李鸿章的后人与好友编纂的李鸿章文集中,从未收录此诗。事实上,李鸿章去世时并不孤独,相反,“缠绵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时刻都有亲人和部属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弥留之际的具体情态细节、片言只语都有人做了详细记录”④,所以他给清廷留下了一封遗折,也给远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怀写了一封诀别的遗书。如果李鸿章临终写有“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不被亲友收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1、海内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12、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全诗如下:

13、李鸿章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4、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15、落日旌旗大将坛: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

16、这首诗总结的,与其一生极为相符

17、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18、图:《申报》1919年刊登的“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

19、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20、不是所有的励志都是鸡汤

六、李鸿章诗句秋风宝剑孤臣泪

1、⑨《仙籁氏在古诗录又选诗章十余阕投自山谈再博阅者之一粲》,《申报》1919年11月10日。

2、想起西太后那副邹巴巴的尊荣,李鸿章有些懊恼。但不久他又喜形于色,兴奋地对人说“此行所见过于所闻”,“博考诸国政治之道,他日重回华海,改弦而更张之”,“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如是哉”……看来他是不想退隐林泉了。他还提出,中国之事,不仅是器物,根本是“政教”不如人,这在当时实在惊人之语。

3、又在临终遗言里说到:“惟翼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伏读迭次谕旨,推行新政,力图自强”。

4、意即,这位“仙籁氏”手中收藏有一卷名为《古诗录》的书籍,其中有不少好诗,可惜没有留下作者信息。

5、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6、概而言之,谓李鸿章人物之伟大,事功之崇隆,不如谓其福命之过人也。彼早岁得科第,入词馆,占清贵名誉之地位,际长发之乱,为曾国藩幕僚,任淮军统帅,赖戈登之力以平定江苏,及其平捻也,亦实承曾国藩之遗策,遂成大功,及为直隶总督,分天津教案,正当要挟狼狈之际,忽遇普法战起,法英俄美,皆奔走喘息于西欧大事,而此教案遂销沉于无声无形之间。迩来二十有五年,彼统制北洋,开府天津,综支那之大政,立世界之舞台,此实彼之全盛时代也。

7、李鸿章做官,家人鸡犬升天,都成了暴发户。为建成北洋海军,他公开卖官鬻爵来筹款。虽说这在当时那种主政腐败、朝廷无能的环境下情有可谅,但毕竟为天下清流所不齿。李鸿章的淮军也都是李家军,拉山头,认大王,在镇压农民军方面打了漂亮仗,却在外国兵面前多作鸟兽散。它的腐朽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统帅放养式带兵的作风。

8、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完辛丑条约之后,海内外一片骂声,但是必须得签,作为大清王朝的裱糊匠,他只能做到这点了。

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0、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11、不过,也并非毫无线索可查。前文提到,李鸿章临终前夕,写过一封遗书,给远在上海的好友盛宣怀。内中附有这样一首诗:

12、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13、两宋三百年,共送给辽金西夏多少钱?

14、秋风宝剑孤臣泪:秋风吹着未出鞘的宝剑,倒影壮志未酬寂廖落泪。

15、《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