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菱角的文言文
1、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3、温馨提醒:欢迎把古文卡片保存到相册,随时复习查看
4、新衫一样殿头黄,银带排方獭尾长。总把玉鞭骑御马,绿鬃红额麝香香。
5、《声律启蒙》(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6、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7、下面一段对话即是关于食物的古文。食:吃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8、仕(于):(在)官,做官。
9、对话精彩,言见其人。
10、(2)在现场钢琴伴奏下学唱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儿童歌曲《采红菱》。
11、《增广贤文》(朗诵视频+译文完整版)
12、《朱子治家格言》(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13、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⑥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⑦。
14、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欲:想要。
15、八月桂花开来香喷喷,姐妹双双采青菱,
16、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17、(2)其人自护所短(短处、缺点)
18、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19、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除了要从“北人”自护其短的盲目自信与不自知里警示我们自己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作者的讲故事技巧。
20、(3)啖(dàn):吃。
二、关于菱角的诗
1、将菱角与果蒂连接处用菜刀切掉少许,露出果肉;将切面按在菜板上,将两侧用刀切至露出果肉;用手轻轻掰菱的两角,动作既要有力,还要慢些,因煮熟的菱的果肉极易破碎,慢慢来,就会将完整的菱肉剥离出来。当然,也可在未煮之前进行剥离。
2、《幼学琼林》(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3、揭示课题后,是走进采菱课程,体会江南韵味。
4、走进童年,触摸心灵的故乡。童年应该是欢乐的,一如琦君的“摇花乐”。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品尝菱角,读散文、古诗、民谣、古文,轻唱儿歌,充分体验到菱之乐。因为菱,童年有了纯美的记忆;因为菱,让江南水乡这个概念变得更亲切,而形象。学生通过学习与菱相关的文字,体验到采菱的童年趣事,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对水乡淳朴生活的向往,获得了一次情感与精神的洗礼。
5、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6、啖: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7、品读经典怡养品性suiyuan370284@1com
8、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9、小学学习中,关键点就是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今天小学基础知识库就为大家分享中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基础篇20:《北人食菱》!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转发、分享、收藏哦~
10、如何唤醒学生的乡土记忆,让传统文化根植学生心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决定自主开发采菱校本意趣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独特的学习体验。通过诵读有关采菱的诗歌、民谣、小古文和歌曲,引领学生体会采菱的欢乐情景,了解家乡民俗风情,感知江南水乡韵味,让童年有一道温暖而清晰的乡土记忆。
11、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
12、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可怜好风景,不解嫌贫家。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夸。但问乐不乐,岂在钟鼓多。客告暮将归,主称日未斜。请客稍深酌,愿见朱颜酡。客知主意厚,分数随口加。堂上烛未秉,座中冠已峨。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长跪谢贵客,蓬门劳见过。客散有馀兴,醉卧独吟哦。幕天而席地,谁奈刘伶何。
13、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4、坐:因为,由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5、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6、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入归。
17、菱,种于池塘中;叶浮水面,先开小白花;其实有角,有两有四;嫩时剥食,味极甘美;老则煮而食之。
18、就职宴席其他(人)用来这个北方人想要遮掩自己不识菱角的短处。不懂就不懂,不要自欺欺人,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更加出丑。有一个北方人从小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在一次宴席上吃到菱角,连壳一起吃进去。有人告诉他:“吃菱角应该剥去壳”他为了掩盖自己不识菱角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让她起到清热的作用。”那人问他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注:菱角是长在水里的。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0、④其人:那人。⑤护短:为缺点或过失辩护。⑥坐:因为。⑦强(qiǎng)不知以为知:自己不懂硬以为懂。强,勉强。
三、关于菱角的文言文诗句
1、(2)小结:风吹河面,菱叶翩翩起舞,水波荡漾,菱茎徐徐展开,充分展示了菱池的动态美。两句诗里共用了几个动词?诗歌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四个动词就把一池的菱叶写活了,美美地读一遍。
2、此坐:这是因为。
3、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
4、(1)这两句诗描写了初夏菱叶青青,风吹菱池的情景。想象一下,一阵微风吹过河面,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美景呢?
5、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是:(用孔子的话回答。)
7、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8、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10、菱角别名水菱、水栗子,原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以色泽论,有青菱、红菱、紫菱等;从角数分,则有四角菱、三角菱、苏杭馄饨菱;以味道看,有清香脆嫩的嘉兴南湖无角菱、鲜美香甜的江苏吴县元宝菱,以及广州地区风味别致的大头菱等。人们喜欢吃菱角,还编出了吃菱角的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丢在北壁角。不吃菱角不剥壳,菱壳不丢北壁角。”
11、解释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道理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死爱面子活受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12、小村旁,有菱塘。广约十亩,塘水澄清。夏秋之间,菱初熟,浮于水上,或青或红。村中女子,邀邻伴划小舟,同往采菱。
13、出自:《北人食菱》明代·江盈科
14、菱角又名菱、芰实,种类有乌菱、二角菱、四角菱等。菱角为一年生水生植物,具有浮出水面的菱形叶,茎属于地下茎。开白色花,但并不明显,所以不具观赏价值。主要食用的部位是果实,俗称菱角,而其种子便是菱角仁。
15、同一篇文章,有许多不同的题目,有的是“北人食菱”有的是“北人不识菱”有的是“自护其短”,你更喜欢哪一个题目?说说自己的理由。
16、三字经(全)音频+注音+注释+图文精美版
17、(孟母)乃去,舍市旁。
18、全文甚至没有一个字对这个“北人”的性格长相的描写,但是读完,他强势蛮横、不懂装懂、愚蠢滑稽的样子却一下子跳到了我们面前,为什么呢?仔细品味对话,你会有所收获,环环相扣节奏紧凑的对话,是我们要学习的哦,除此之外,语言夸张也让人物的样子更加浮夸入木三分。
19、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0、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四、关于菱角的典故
1、多吃菱角可以补五脏,除百病,还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因为食菱角可增加腹中饱感,不易堆积脂肪,适合单纯性肥胖症者在减肥期间食用。
2、言语看智慧;言语看品质;言语识言者;言语见自我……让我们走进故事,看看自己能看到什么?
3、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4、(4)同学们,民谣的特点是,口语化,语言朴素简洁又清新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民谣还有一个特点,能唱。再次拍手诵读。
5、课程文化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彰显儿童的文化意义,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立足儿童视野,基于学校文化理念,在时代文化元素中揉进乡村文化记忆,培养敏锐的课程意识,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那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定会更加明媚。
6、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食菱须去壳。北京去上海千里。
8、(2)其人自护所短。短(短处、缺点)
9、下面句子中“去”的意思是:
10、设计冲突,系好包袱。
11、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12、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扩展资料寓意:
13、1:吃2:除去3:菱角生在水中却说是土中长出,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4、菱角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
1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6、菱角古时叫菱,又称水栗子、沙角,是一种水生植物,属于菱科或者千屈菜科,是我国著名的土特产之距今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了
17、啖(dàn):吃。
18、用菱角的壳1斤,熬成汤,用以代茶喝,对胃出血患者,亦有好处。经常饮用水煮菱叶汁,能增强视力,对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菱角肉和莲子、山药、芡实、藕、百合等煮食或磨粉蒸食,可治慢性肠炎等症。菱角肉100克,加薏米30克,煮成粥后,可用之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
19、(丁丁当当背古文)推送时间为每周周五。
20、(3)再来细细品味,这一幅图的色彩也很美,你哪里可以看出来?同样美美地读一读。
五、关于菱角的诗绝句
1、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2、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3、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4、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5、(4)此坐:这是因为。
6、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7、(1)或曰:食菱须去壳。
8、这个故事的喜剧效果非常强,为什么呢?作者为“北人出丑”做足了铺垫啊,例如:生而不识菱却仕于南方;吃错了,强词一曰并壳而入为去热;漏出破绽后,继续掩饰“前山后山无地不有”,层层递进的冲突为故事带来了很多的趣味,这样的故事当然耐看了。
9、菱角是标准的水生植物,它的花开在水面上,白白的,花朵凋谢后,花梗往下弯曲,让子房在水面下结果。果实成熟前,果皮呈红褐色,如果这时候就采收,果肉由于含水量多,煮出来口感水水的,不好吃;等果皮转成黑灰色时,果肉含水量少,煮熟后自然就粉粉的,好吃多了。
10、小学文言文引读∥北人食菱OR自护其短
11、(3)这两篇小古文写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文章的意思。齐读一遍。
1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3、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煮熟再剥皮,生的不好剥皮,再说,及时剥完了再煮也会煮散。可以从它尾部那个小圆孔处开口比较好剥。千万不要用牙咬,因为那样很不卫生。菱角泡在水中细菌较多,我建议你还是煮熟了再吃,煮熟后的菱角非常容易剥皮,可用刀从中间切开,一挤果肉就出来了。
15、夫(fú):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16、(1)南湖采菱歌是常年居住在嘉兴南湖边上的许家村村民一边采菱一边唱的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乡土歌谣。农历八月采菱时节,姑娘们穿红着紫,坐在菱桶内,把布满河面的菱叶小心翼翼地拨开,慢慢采摘菱角,嬉闹间飞出一首首采菱歌,声情并茂。
17、欣赏刘禹锡的《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
18、走进语文,站在语文课程高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基于自身生活的经验与阅读,基于儿童的视野,自主开发了具有江南乡土特色的、贴近儿童生活的采菱课程,在教学中,小古文、古诗、民谣的学习均能紧扣文本,指导学生品味字词,想象画面,涵咏诵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语感,也积累生活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如成尚荣所说,“站在了课程的高度——走向开放、开阔,走向远方”。
19、(1)或曰:食菱须去壳。或(有的人、有人)
20、(3)第二句“锦”是指锦缎,绸缎。诗人用了哪两个比喻?成片的紫菱就像铺在水面的彩色绸缎,采菱女的船儿装饰得非常漂亮,就好像是穿梭在青青菱叶上的鸳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
六、关于菱角的文言文
1、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菱角的壳儿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儿.”那人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掉壳儿),(我)连壳儿一起吃,是想要来祛热啊.”问的人说:“北方地区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自己不懂硬装懂啊.
2、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
3、悔不长留穆天子,任将妻妾住瑶池。暂随凫伯纵闲游,饮鹿因过翠水头。宫殿寂寥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新授金书八素章,玉皇教妾主扶桑。
4、(2)喜欢这首民谣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5、弟子规(全)音频+视频+注释+图文精美版
6、采得青菱到何里去卖?采得青菱到行里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