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

一、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

1、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2、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历尽官场上的坎坷,而这些坎坷全都写进了弹指声中。

3、在黄州的第四年,苏轼登上快哉庭,想起当年登上平山堂的情景:江南烟雨中,一只孤鸿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眼前那广阔的水面十分宁静,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起舞。

4、贬谪岭南儋州时期,苏轼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的日子,但是再困苦的生活也没有压垮苏轼,反而使他更加乐观、旷达。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6、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7、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8、赏评:此词是为友人钱穆父辞行而作,钱穆父作为苏轼的挚友,虽不经常见面,但情谊深长。

9、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10、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仕途最失意之时,也是其文学成就最显著之际。

1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追问:结合实际追答: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苏轼被贬异地,身处困境,却还能豁达面对,这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我考试失利,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起这首词,就会被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所感染,重新鼓起勇气。

12、在黄州,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黄州时,他自号东坡居士,岭南时,他独觉自省,思想更为深邃。

13、暮年时,走过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终于懂得:不计较,其实是人生一大福气。

1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15、苏轼一直是朝延中的一股清流,他从来不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信念。可是正因为这种坚持,被一些人污蔑——1097年,御史台的几名官员联名上书弹劾苏轼。他们说苏轼的诗词过于狂妄,是在愚弄朝延。

16、《食荔枝》是苏轼做的诗,属于七绝。苏轼在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食荔枝》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苏轼在诗中表现了其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宋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以苦为乐、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心境的体现。

17、上阕中的“莫听”、“何妨”、“谁怕”和“任”都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中的风雨和“穿林打叶声”的旷达乐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表达了他现在虽然身无长物但仍然有对自己理想的渴望。

18、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19、了解到黄州当地因贫穷而溺婴,苏轼“闻之酸辛,为食不下”,积极奔走筹划,救活很多婴儿。在惠州,他积极为当地修建桥梁,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儋州,他劝耕种、推中医,兴教育。

20、对于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才子来说,后半生的贬谪流放让他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抱负无法实现,或许是他人生一大憾事。

二、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句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但是苏轼被降职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虽然他是在做官,但是仍然在言论,行为上受到种种限制,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的变法又登上政治舞台。

3、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4、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5、苏轼一生辗转坎坷,即使官运极差,被一贬再贬,但是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或许早已陨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6、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7、下阕将此词的思想又拔高了一个层次。“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这句已经带上了佛家的色空观念。

8、此词的上阕是苏轼在平山堂看到恩师的词作手迹而心生感慨,其中“半生弹指声中”道尽了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颠沛流离的苦涩人生不仅没有让苏轼意志消沉,相反让他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11、“乌台诗案”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12、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13、苏轼说:一个人只要心中有正气,刚正不阿,心胸坦荡,无论在什么境遇,都能处之泰然,感受到具有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14、笑时犹带岭梅。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5、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16、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7、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8、象园‘樊登读书会’亲子共读

19、面对这一切,他心生感慨:我为何不把这一切都抛开了,驾驶着心灵的小舟,在世间任意漂泊。

2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表现苏轼被贬豁达乐观的诗词

1、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2、《微诗刊》微信号:renrenweishikan

3、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4、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5、我们不妨学学苏轼,接受一刹那的美,一刹那的极致,一刹那的磨砺。心境通达了,人生处处是风景,今天砸向你的风雨,将化成你明天笑傲江湖的资本。

6、中国流传最广的词作选本是朱孝臧编订的《宋词三百首》,该书一共选出了285首宋词。但是该书的缺陷非常大,因为朱孝臧为清代人,受到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影响,更喜婉约词和格律词,因此对豪放词不够重视,如苏轼之选择了12首,辛弃疾只有10首,而吴文英却达到了24首,周邦彦22首,晏几道18首,姜夔16首。这显然是不太客观的。

7、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8、反过来,问了一句“谁怕”?这气魄与胆量,这一派昂头无视敌人的气势,在这短短几个字的诗句中被淋漓洒落而出。

9、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将自己坚定的身影和恒定的心性一语道出,这中间有多少英雄气概是我们不能匹敌的。

10、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11、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2、雨点儿穿过树林,击打在叶子上,发出噼啪的响声。

13、⊙摄影:遇见琪跡,退休后的生活迷上了摄影,期望用自己的视角,拍出人类与大自然的美好与人共享!

14、“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5、苏轼往事遗留的痕迹,曾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感慨:

16、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7、无论是苏轼本人,还是时人对苏轼的期许都是很高的,可是世事无常,苏轼的一生,并不如意,大部分时间与贬谪外放相伴。

18、苏轼在惠州的几年,思想上又一次升华,完全没有了迟疑、困惑,以通透的心情面对自然界的风起云涌。

19、苏轼,他文学造诣最高的时光,在这一年,他写下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年,天下三大行书《寒食帖》诞生,也在这一年苏东坡两游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赤壁怀古,在这三首诗词中,有诗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美;也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有对周瑜的感叹,也有对曹操的敬仰,写出了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叹息,也有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潇洒自如,苏东坡赤诚、豁达,乐观,每天都是活得尽兴。

20、一生漂泊,却永远豁达乐观。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