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苏轼的人生境界的感悟(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67句)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苏轼曾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意思是说在苏轼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尊卑贵贱之分,“玉皇大帝”也好,“卑田院乞儿”也好,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他都可以陪他们聊陪他们玩,这其实是苏轼仁厚宽容的博大胸怀的体现。

2、人之于恒久的宇宙,不就像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吗!一切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不如彻底抛开名利,乘坐一叶扁舟,归隐江湖。最后一惊世之作诞生:

3、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4、当年他谪居惠州之时,暂居在嘉佑寺,别无所乐,他就漫步在附近的松风亭下,微风习习,襟怀一畅。有一次他想去林间小亭休息,但是人困力乏,看着亭子还远远在望,不仅有些踌躇:何时才能到达呢?但是,转念一想,他不禁哑然失笑:此处有什么不得休息呢?何必非要去亭子中休息?一瞬间,苏轼犹如脱钩之鱼,获得了人生的大自在。

5、生而为人,都在为衣食住行奔波,总有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要扮演,总有家庭的责任要担当,总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牵绊。

6、最后一种,是返璞归真。等到经历了这人生的所有,还用最初的心去看待这山水,心中的杂念已经没有了,山水就回归到了最初的面目。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除了苏轼以外,还有宋朝的辛弃疾,他在自己的诗词里也写过朗朗上口的词句,例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说得不就是第三种境界吗?因此,第一种境界和第三种境界是相似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超凡脱俗,那就必须要经历从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人生的意义。读苏轼的词,大体就能够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结语苏轼的豁达成立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出在"乌台诗狱"之后,特别是他在黄州的那段时间。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8、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9、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0、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1、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12、苏轼最善于开解自己,总是以超然的目光看淡眼前的苦难。

13、Hi~关注王和尚,感悟人生大境界

14、但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苏东坡的释然而停止,在你言我语的诋毁中,苏东坡的罪似乎愈来愈大,于是苏东坡的贬谪之地越来越偏远,他被流放到岭南劳动改造。当时的岭南是个蛮荒之地,生活清苦,一年也没几回猪肉吃,比没中举的范进还差,唯一的好处便是盛产荔枝。苏东坡从早到晚,边看书边吃荔枝,再苦再累,耳根清净也就乐得舒服。歌是不唱了,但歪诗还常写来写去,全是写荔枝。当权的人见到他的诗怒不可遏,贬到岭南还磨不灭他的精神,干脆贬到南头吧。于是苏东坡跨洋过海,到了海南岛。

15、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上学期间,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要敢于下工夫,不要怕吃苦,要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劲头学习。

16、答案来自作业帮: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难忘怀得失,处之泰然,是很难得的.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会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7、晚年苏轼写和陶诗的时候,或许会想起他在东坡躬耕的日子。但他回顾一生,不是陶渊明纵浪大化的无我之境,而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顿悟与平和。看清现实的每一步并超越现实,正是苏轼获得超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之原因和人格魅力所在。

18、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有一丝自嘲的味道。其实也写出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而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无疑成为苏轼人生与仕途上最重要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给苏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9、有一次,你独自饮酒与东坡,酒醉而晚归,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此时的你,已经无喜无悲,无忧无乐。你没有生气,没有暴怒。你只得独自来到江边,趁着醉意,静立于深夜的长江边,倚杖听江声。

20、他曾经任杭州通判,并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后来因为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一个研究苏东坡的外国人曾经作过统计,苏轼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还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达观,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之作。至于苏东坡历次被贬的原因,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

二、苏轼的人生境界的感悟

1、但他并没有因此一味消沉,他亲自从事生产劳作,他从别人处租了一小块地,自己种植蔬菜。如果说苏轼来海南之前还有一些担忧的,那么,此时,这种担忧早已一扫而空

2、苏轼随遇而安、豁达、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让他从贬谪的低谷甚至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很好地和当地的同事和百姓融合在一起,找到归属感,找到精神的家园,从而获得精神层面上的畅适自足。

3、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学会了从更高一层的角度看问题,这极大地缓解了自身所承担的种种压力,他的胸怀也更加宽广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他不再计较于荣辱得失、境遇的好坏,此时的苏轼已经具有了超然的情怀。

4、他时常带着一条狗到处闲逛,与当地村民席地而坐,与之攀谈。他可以跟任何人交朋友,就像他跟弟弟苏辙说的那样: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与淳朴的村民聊天,不必有戒心,自由自在,洒脱快乐。有些村民面对“知识分子”苏轼,不知道谈什么。苏轼就说:谈个鬼故事吧。如果对方不好意思,他就继续说:谈你们熟悉的事情就好了。

5、“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因为职位低微俸禄微薄,他在城东开垦一块剩下的坡地躬耕补贴生计,自称“东坡居士”。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详细介绍了这一转折点:“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6、1093年九月,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处事轻率的宋哲宗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动和升级。1094年四月,章惇拜相,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五道诏命把年届五十七的苏轼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惠州。苏轼在连遭贬谪途中,只得把家小安置在阳羡,独自带着侍妾朝云和三子苏过南下。经虔州、南康、南安府,九月翻越大庾岭,这在古代中国为赴广东的必经之路,通过之后,多少旅客有去无回。

7、………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海南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

8、0笑对人生,幽默面对苦难

9、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10、苏轼一生创作有三个辉煌时期,他曾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有后两个时期是他在越过大庾岭后。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比贬谪前更深了,“解脱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俨然成为他的生命。一百多首和陶诗里,浸透着自然平淡,淳厚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存的自信,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11、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12、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13、端午节想写点什么,酣睡后醒来,蓦然回首,苏东坡阑珊在脑海。因为喜欢他,喜欢他身上涉猎多种文献资料,将感悟和思考用于工作、用于修身;喜欢个人随笔不同于公文的局限,随心一气呵成,喜欢苏东坡的博学多才,心地单纯,坦然率性,光明磊落,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于一千年前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准确的品味他,读懂他只能从史书记载和他的诗词里进行感悟,体会。

14、苏轼的诗歌、词作、散文、书法、绘画都很有名,他取得了他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以说,苏轼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学艺术大师。

15、东坡先生这种对于人生的困境或者顺境都淡然面对的处世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16、只有你才能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人生哲理和青春情趣。

17、苏轼在金山寺见到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一时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8、庄子说:“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19、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依旧重新开始,他自己开荒种地,怡然自得地生活,把自己称作“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东坡”的由来。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20、苏东坡才气过人、悟性过人,所以年轻时难免自负。由于苏东坡酷爱读书,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对联写在大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三、苏轼一生娶143个老婆

1、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苏东坡刚到海南之时,思想感情上的确曾经产生过短暂的彷徨与苦闷,但他很快便以他独特的人生观打透了这层隔膜。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谁都会在烦恼的包围之中,谁都摆脱不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环境的束缚,要想求得解脱,只有对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付诸一笑。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岛上顿然获取的哲理启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安静与内心丰富并不冲突,内心丰富的人既不害怕独处,也不害怕人群,因为他们既可以独处,也可以在人群中保持一份恬淡平和。

3、“其实所谓的旷达,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比较想得开、比较能够走得通。因为实际上人生在世,就是走路。你心情不好就是路走不通,像我们就是宁从石头上走就被石头绊了脚,或者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或者怀里抱着一块石头。但苏轼与我们的最大不同是,他可以在石头上作画,也可以在石头旁边种一棵树,或者实在不行可以拿斧头凿子把石头变成一个石雕。他可以把很痛苦的生活努力变得比较美好,但是需要本领,需要很高的智慧。”

4、相反,苏轼却有一种审美的诗意境界,这是苏轼豁达乐观心态的体现,此时豁达乐观的心态已经升华为苏轼的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5、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苏轼的人生境界不同于唐代大部分著名诗人,具有鲜明的宋代文人士大夫特色。宋调的智慧,就是在苦难面前不再高声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不再以笔泣血不平则鸣。与浑厚雄壮的盛唐气象不同,它走向一种沈蓄蕴藉,一种不固执的执着与坦然,不回避也不自欺,不安于现状也不自命不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宋代文人普遍拥有的一种自适心态,而私以为苏轼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8、他又有些不耐烦,最讨厌虚伪造作。遇见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有人拿作品让他品评,如果不喜欢,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9、“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也就是苏轼在信的最后,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你可千万不要把生蚝的事情说出去,要是这个秘密被透露了,恐怕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就该学我,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跟我抢这天下的美味。

10、苏轼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豁达。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11、思恋去世的结发妻子王弗,她是那么聪慧贤淑、灵犀默契。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2、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13、北师大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与艺术”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特意打出来分享:

14、敢爱、敢恨、胸怀坦荡,荣辱毁誉置若罔闻。敢爱不忌世俗,敢恨不畏强权,为人光明磊落,结局随遇而安心静如水。爱过、恨过、追求过、奋斗过、才不枉人生

15、不妨先看其人生体验:苏轼才气横溢,青年得志,刚中进士就获得了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美誉,由此看来“平步青云”似非难事。岂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是在宦海中跌翻了两大跟斗(一次是被贬黄州,另一次更远贬岭南),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16、感悟二:干一事精一事。

17、就是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才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社会上走一遭,如果没有才华,没有特殊的专长,就没有办法安身立命,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谈不上发展,干什么吆喝什么,如果作为一个农民,就要有耕种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士兵,就要具有打仗方面的知识。

18、从诗中不难看出,苏轼已经对自己因为好论是非,因言贬谪的事情坦然面对了,他喜欢上了黄州鲜美的鱼和岸边鲜嫩的竹笋。失去的是仕途一时的荣宠,得到的却是生活的真谛。

19、宋代的文人一向靠着自我的修养,由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境遇超脱出来,在万物中自得其乐。所以宋代被贬的文人很多,但几乎都心境豁达。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应该是其中境界最高的一位。

20、解决了饮食住宿问题后,苏轼带着释然的心态遍游黄州山水:在游览黄州赤鼻矶时,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他在黄州与朋友同游兰溪,还写下了有名的《游兰溪》:“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不仅体现苏轼寄情山水的乐观心态,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向上。

四、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句子

1、苏轼初到南海,看到海天茫茫,杳无边涯,也不禁有些伤感,他自问:何时能出得此岛啊?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老年人很难适应异地的气候。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但是自由的灵魂和乐观的态度,很快让他达观起来。

2、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3、按理说,苏东坡受了这样的打击,应该颓废才对,可是苏东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能力,就是能把所有人生的不幸都消化到美食里。正因如此,让他在海南的日子“甘之如饴”,为啥?原来他迷恋上了海南当地的生蚝。

4、他仍能随时随地自得其乐,他快乐的秘诀就是尽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连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内,都成了苏东坡时常出没的所在。

5、此时离他去世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今他已经白发如雪,垂垂老矣。

6、如苏轼到海南儋州之后,生活条件是相当清苦的,他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回到家乡:“并鬼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死有余责。”苏轼到海南后,情况比想象的还要艰苦,连书籍都看不到,苏轼一开始无法适应海南的气候:“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7、务实的他放眼于万物的变化,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务实的精神,既遵守了所处时代的规则,又在规则中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正如他在千古名篇《赤壁赋》中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