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81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配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唱歌)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

1、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2、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3、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4、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5、(答案):B(答案解析):《水调歌头》,词牌名之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故本题答案选B。

6、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8、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9、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0、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节奏起伏有致。苏轼对弟弟苏辙很有感情。这个弟弟,也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弟弟。

11、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12、本词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13、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14、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6、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乐游原》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13)古难全。但(14)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9、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20、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唱歌

1、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2、闪亮古诗词:《竹石》郑板桥

3、(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4、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0《秋思》

6、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游子吟》

7、介绍:观风云际会,看兴衰更替,读历史故事,学历史智慧。历史大观园,历史爱好者的后花园。

8、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9、(3)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13、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4、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1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示儿》

16、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17、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18、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1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望庐山瀑布》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配画

1、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2、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3、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4、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音生)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重读)时圆?人有(重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重读)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概是这样,具体还得根据自己的习惯,语感,感情什么的,多读几次体会一下,最好录下来,反复听听,也可以让别人帮着听听。这是我的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6、有词话说,“低绮户”的“低”应该是“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这是有道理的。这是对现实中月亮的描述。“转”“窥”“照”三个字,并不是全面写月亮的活动。

7、读完文章后记得点赞,点一下“在看”

8、闪亮古诗词:孟浩然《《清明即事》》

9、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元日》

10、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11、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他读到苏轼的文章,赞叹不已。他本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该第一名的成绩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再看苏轼之前写的旧文,欧阳修更是惊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才华横溢,举世无双。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就这样,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不胜(shè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14、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15、在全部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传颂最广、最脍炙人口的。中秋赏月怀人,本是最常见的题材,但到了他的笔下,便可生辉。赏月赏得这样壮思逸飞,怀人怀得这样胸怀宽广。开头便问“明月几时有”,他以浪漫的诗人“欲乘风归去”,而最后的心愿却是“何似在人间”。下篇由赏月而怀人,他用多愁善感怨月亮“偏向别时圆”,又用“此事古难全”来开导。而引来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

16、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17、(7)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1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夏日山中》

1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拼音版

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观书有感》

2、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墨梅》

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5、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6、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静夜思》

7、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8、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9、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10、(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1、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2、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4、(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16、此语句出处为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译文:

17、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18、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19、《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诗原文

1、这种正相关,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逻辑的。这是议论,是抒情,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象上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