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2、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3、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4、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5、月光写的好的诗词有很多,如:
6、经典咏流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7、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8、这词写的都写到你和我的心里头去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只要到了中秋节,必然会吟诵这首词,这是千古第一的中秋词。虽然你已经很熟悉了,但我呢,还是止不住想讲一讲,为什么呢?因为特别喜欢。
9、这首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10、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1、正确答案:A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所作,表达了诗人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情,同时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词前小序中明确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12、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13、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4、经典咏流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16、“饮酒”就不行,你早早把酒饮完了或者当着别人的面把酒饮完了,然后问别人:“我刚把酒喝光了,你还要不要喝?”这是很不礼貌的。不信你听听主人这样的关切之语:“不好意思,我把咖啡喝光了,就剩咖啡渣,你还要不要喝?”“不好意思,我把饭吃完了,就剩下洗锅水,你还要不要吃?”
17、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18、比庄子更为通达的爱
19、把酒四顾:谁有资格与我共饮?
20、经典咏流传:刘桢《赠从弟》(其二)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原唱
1、有人也许会问:“那为啥不是‘把酒问明月’,就该句字数而言,‘把酒问明月’显然没问题。”句式的字数当然没问题,但是句式的平仄有问题,“天”字是平韵,符合词律,“月”字是仄韵,不合词律,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把酒问明月”和前一句“明月几时有”因“明月”一词重复而显得啰嗦臃肿,好象人身上陡然起了个大包。所以,苏轼就写了“问青天”。
2、果然,苏轼就是这么想这么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三句话大有深意,以下慢慢分解。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不想在人间呆着了,我要乘着一股清风,我到琼楼宇去,广寒宫里有嫦娥。他想要到月亮上去,他想要到天上去,那上边能不冷吗。“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有人说,这句话是隐喻,我想回到朝廷去,我想回到开封去,可是啊,那地儿太冷。有人说,这句话其实表达了他对中央、对皇上的一片忠诚,可是他又不想回去,因为那个地儿啊,他呆着碍手碍脚的。人家现在都在推进改革变法,他自己呢,不合作。
4、经典咏流传:余光中《乡愁四韵》
5、不过,不管是“问青天”还是“问大地”,或者是问其他,只要苏轼把注意力转向了月亮,就说明至少苏轼的心情是不佳的。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苏轼很开心,中秋节饮酒饮了一晚上,他自己都说是‘欢饮’,而且‘达旦’呢。”可是,他自己还说“大醉”呢,那他真的“大醉”了吗?“大醉”之后还能“作此篇”,这“大醉”能是真的么?可见说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既然没有“大醉”,那苏轼为何要说“大醉”呢?这话是给别人说的,是骗骗别人的。“别人”指谁?应该就是当天晚上和苏轼一起饮酒的人。
6、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7、其他东西不好,甚至不行。你家小狗和小孩正好差不多同时大小便了,你正收拾的时候,客人来了,你应该让客人等一等,等你干完活再正式招呼他(她)或招待他(她)。你不能一只手拿着小孩的屎,另一只手拿着小狗的屎,笑眯眯地问客人:“来了啊,你吃了没有,要不要吃一点儿?”这时候客人肯定不会回答:“谢谢,我刚吃过。”而会对你客客气气:“谢谢,谢谢,你自己吃,你自己吃。”
8、经典咏流传: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9、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10、“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11、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12、“今夕”这样的字眼古已有之。如《诗经》有云:“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译为:今晚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看见这么好的人。先秦的《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现在我们都能耳熟能详,其实它的第一句就是用了“今夕”这样的词语来起笔:“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13、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注音+注释
14、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这是在留恋人间的美好生活。
15、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16、西安丝路之声文化有限公司
17、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是这样断,诵读要问老师了。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0、苏轼内心深处不断的发问和抱怨得不到任何回应,时间长了,苏轼会自己找个台阶下。他会这么安慰自己:“其实也不是每一年中秋节我和弟弟都没有在一起,更不是每一年任何时候我都没有和弟弟在一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还是不少的。只是我和弟弟关系太好了,稍有离别就思念不已。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胜欣喜,不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胜幽怨。每次大分大合,都能带来大悲大喜。生活啊,就是这样。自古以来,谁又能和自己的亲人永远在一起,从来不分离呢?”说到这里,苏轼因情睹物,看着月亮想到:“就象天上的月亮,有时候阴,有时候晴,有时候圆,有时候缺。自古以来,还没听说过月亮只圆不缺或只晴不阴。要让月亮永远晴圆,谁也办不到。”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视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名篇《水调歌头》
2、自我安慰最为可靠
3、想与弟弟团聚但不能团聚,而且知道想和弟弟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的愿望是荒唐的、可笑的、不现实的。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这么天各一方无所作为吗?不是的。苏轼还是有办法在不能相聚的时候尽力获得相聚时的快乐和温暖。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久”即平安、健康的意思。“千里”是说即使相隔千里之远(而不是说必须相隔千里之远)。“共”是“共赏”,即一起看、一起欣赏的意思。“婵娟”以月亮中的美女(嫦娥)借指月亮。
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5、经典咏流传:李白《静夜思》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宋代苏轼所作,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7、真正寒冷的,不是天宫,是人间
8、上文说过了,苏轼请月亮饮酒,其实是苏轼自己请自己饮酒,苏轼和月亮谈心,其实是苏轼和自己谈心。这里也一样。苏轼问月亮:“为什么我和弟弟各在一方的时候你总是最圆?”实际上是问自己:“为什么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我总是和弟弟不在一起?”瞧苏轼这不满的口气,他肯定问了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也肯定问了不止一句,而是许多句。例如这样的发问:“老天爷,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么苛刻?”“老天爷,你为什么总让我和弟弟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能团聚?”“老天爷,你能不能对我们好一点点?”“老天爷,你为什么……”诸如此类表达质疑和不满的话,苏轼一定在内心里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
9、纳兰性德的“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总觉得少了些豪气。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配美酒,醉了啥都有。
10、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11、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12、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13、中国文学史上,中秋月圆在文人墨客笔下别有滋味。或直抒胸臆,或借物喻情;或寄托相思,或感伤离别。
1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第174页云:“明月几时有”二句“问天上明月何时生成”。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他其实主要是为抒情,他自己说是“兼怀子由”,即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17、英雄与庸众的区别
18、所以词的结尾他说的就更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长久啊,主要的指的不是兄弟的情义长久,是说生命长久。既然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通了,你已经想明白了,月亮不可能永远又圆又大,人生不可能永远这么圆满,这种事自古而今都是很难全的。那有一个办法能稍解心中的忧患,共同抬头望着一轮明月,借着这千里月光,传递自己对亲人的一番情思吧。让我们共举头望明月,祝愿彼此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共享人间欢乐。
19、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20、言归正传。从苏轼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话时的口气和心态看,他对“天上宫阙”(实际是月亮上的宫阙)的向往显然属于第二种做法,即真诚的、深挚的向往且把这种向往形诸笔墨变成文学作品,以苏轼性情中人的品质和天资过人的才干,他绝不会自卑和作伪,而此时此刻对世间无趣生活的不满又使苏轼不可能只是想着美好的生活而拒绝付之行动。也就是说,这时候,“告别无趣哪怕羽化登仙也行”的想法,对苏轼来说,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1、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如果亲人们在一起过苦日子,那还是分开的好,分开后各奔前程,各辟天地,各享其福。只要能做到幸福快乐,宁愿分开而且分开后彼此忘得干干净净。庄子的思想无疑是通达的,而苏轼认为分开后互相安好就行,在安好而快乐地过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明月千里寄相思,互相收获着友谊和亲情的温暖。苏轼这种理想和要求显然更高,这说明苏轼在情感和爱的追求方面更执着、更深沉、更强烈、更乐观。
2、现在你是不是觉得苏轼有点薄情寡义甚至狼心狗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苏轼就是这种感觉,他只是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感觉而已,主观上绝无伤害家人的意思,谁也不能以顾全家人的面子为名义,要求苏轼作假,宣称天上再好,也没有家人好,而且不能要求苏轼不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个人有了说出什么的欲望而不让他说出,这和一个人有了吃喝拉撒的欲望而不让他吃喝拉撒,违反人性的程度是差不多的)。那该怎么理解苏轼这种感受呢?谈这问题会涉及到人类情感的种类。
3、“婵娟”就是明月,最先写“千里共婵娟”的也不是他。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都曾写过。
4、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5、第三种做法是把内心的向往当众披露甚至大声嚷嚷,到处宣扬。这种向往的真实性最差,不信你当众嚷嚷一阵子:“啥啥姑娘我真的向往你,跟你分手后,我简直都痛苦死了”,看看周围人会不会哑然失笑。
6、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7、“歌哭悲欢城市间”——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8、经典咏流传: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最美的元宵词
9、▲中华经典资源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1、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2、“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13、得,这首词写到最后啊,是一个大欢乐,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质就是有一点无奈,你又能怎求一个完美的人生呢?所以我们说啊,苏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非常的明了,所以他的中秋才会过得如此的不同寻常。“诗穷而后工”,好诗好词都是在困境当中逼迫出来的,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做通了,然后写下来,读给别人听,别人的思想也就通了。谁说苏轼只是一味的信奉儒家,或者一味的信奉道家,或者一味的信奉佛家,他是兼采并蓄。既然人生总要向前走,那就要走的好一点,虽然此刻我们不能相聚,但共对一轮明月,这也就算是相聚了,也就是已经在一起了。
14、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15、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喜欢结识或聚集朋友,结识或聚集朋友后喜欢倾心而谈,倾心而谈时喜欢问长问短兼问寒问暖。问啥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问的方式和效果。四十度高温的大夏天,人家已经汗流浃背,你不能跑去问人家:“你冷不冷啊?哪里冷啊?头顶冷还是脚心冷?”然后热心地给人家披上几床棉被,同时还给人家四周摆满了炉火正旺的炉子。零下四十度的数九寒天,人家已经瑟瑟发抖,快要冻僵了,你不能跑去问人家:“你热不热啊?哪里热啊?肚皮热还是胳肢窝热。”然后关切地提起一桶冰倒在人家头上,并给人家的两个胳肢窝和肚皮上各放了一块冰。还有一个问题。
16、“愿”一作“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其实,“但愿人长久”和“但得人长久”如果不是因为平韵、仄韵的原因,那就区别不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希望亲人安好,这样,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一起欣赏明月,你看着明月思念我,我看着明月思念你。”“但得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只要人还安好,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一起欣赏明月,你看着明月思念我,我看着明月思念你。”当然用“但愿”表达一种祈祷或期望,故更好一点,即使“但愿”是后人所改,似乎也不能说“妄改(即瞎改)”。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