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

一、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3、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5、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

6、宋朝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7、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8、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9、译文:今天是端午节的缘故所以去拜访街坊邻居,不要问我手腕上的百条丝线,只需要把粽子沾着砂糖吃。

10、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偈一百二十首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11、《端午》宋代诗人秦观失

12、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1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4、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5、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1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7、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18、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19、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20、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二、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唐代

1、宋代僧人释了惠写到“黄栗粽”,就是以栗子作馅儿。晚清诗人范当世说“肥枣满青粽”,大概就跟现在的蜜枣粽子差不多了吧。至于槟榔粽子,则有明代区怀瑞的一首诗:

2、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4、唐时,还有一种“九子粽”,更有盛名。即把九个粽子穿成一串,大小不形状各异,其中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造型非常好看,而且一定要用九种颜色的丝绳扎成五彩缤纷的效果。“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名“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写有《端午三殿宴群臣》,赞曰:

5、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6、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译文:端午节在中国,当时清人又长。

7、吃粽子、开party,不洗得香喷喷的怎么行?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中提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8、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

9、端午节的古诗两首: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10、菰米粽子,现代罕见,古人爱吃:

11、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12、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像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13、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一种是纪念伍子胥。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

14、NO.1短信如潮贺端午买得粽子过湘江细嚼用料多精细总觉不似少时香NO.2渔家傲(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1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6、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7、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18、明代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

19、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20、上面这些诗词所写的,都是竹筒粽子。沈亚之说的“筠筒”,就是竹筒。宋朝王质说“竹筒楝叶”,到底是用竹筒还是用楝叶呢?总不能两者同时用吧。作者估计,当时竹筒粽子已经很少见了,还是用叶子裹粽比较多,诗人这么说,并不是写实,而是用“竹筒”之典而已。宋朝无名氏的《望海潮》中说“彩筒角黍”,“角黍”是粽子的别称。或许竹筒上面还涂有色彩,五彩斑斓,赏心悦目。但“角黍”是形容粽子有棱角,只有叶子裹粽才有这种效果,竹筒是不行的。恐怕这里的竹筒粽子也不是写实,而是用典。

三、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诗

1、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2、✎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3、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4、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5、酪美朱樱熟,菰青角黍香。翛然一竹几,饱受北窗凉。

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7、荷叶裹粽,就比较罕见了,但古代也曾经出现过。明末清初的陈子升写过“符开银艾小,粽裹绿荷新”的句子,就是荷叶粽。总结起来,裹粽所用之物并没有什么规范,古时候用竹筒,唐宋以后则基本是叶子。至于什么叶子,也是因地制宜,可以是菖蒲叶,也可以是竹叶、茭叶、荷叶,只要足够宽阔坚韧、气味芳香即可。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9、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10、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1)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11、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宋·项安世)

12、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13、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芋羹真暂淡,䶉炙漫涂苏。

14、金盘碧粽裹雕菰,九节菖蒲渍玉壶。(宋·王仲修)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宋·陆游)

15、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16、旋剥青菰香满手,试餐黄颗软粘唇。(宋·项安世)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宋·释绍昙)

17、✎龙舟飞驶,万人雷动,看啊!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18、“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19、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龙舟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词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来赞扬了健儿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四、关于粽子的古诗词

1、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2、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3、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6、《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7、以茭草之叶裹粽,现在可能并不常见,也古人也有为之者。陆游就吃过这种粽子: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9、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

10、苏东坡曾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侍父入京途中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11、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12、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13、现在的粽子,大多以竹叶作皮,稻米为瓤,全国各地都类似,所以并不为人所注意。最关键的,可能就是最里面的馅儿。南方好咸,填以蛋黄鲜肉;北方喜甜,塞以蜜枣豆沙。但在古代,这些东西都极少用作粽子之馅儿。古人还是喜欢吃一些时令之物。最常见的,就是初夏时节的杨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以杨梅作馅儿的粽子了。徐君茜有一首诗写到:

14、楚筒结粽金盘丽,班箑裁纨玉字轻。(宋·宋庠)香黍筒为粽,灵苗艾作人。(宋·欧阳修)彩筒角黍,兰桡画舫,佳时竟吊沅湘。(宋·无名氏)

15、在手臂、脚腕上系着五色丝织物或丝线,称做“辟兵”或是“合欢索”,有祈求战争和瘟疫不要发生的意思;

16、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17、菜根飞盐花,肥枣满青粽。(清·范当世)

18、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19、分享是鼓励,支持请点赞,想说点什么就留言吧~

20、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

五、关于粽子的诗句佳句

1、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端午食赐粽有感(明)庄昶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

2、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3、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节时写的一首诗词。此时已是仲夏,盐梅佐酒,与众人共饮。祝百姓们越来越好,众大臣共同辅佐创造昌明的社会,如果大家都这么忠贞不那么后世子孙一定会福泽绵延。

4、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可以入药的植物,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因此古人常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据说可以驱邪、治病。晋代周处《风土志》中记载当时有制作“艾虎蒲剑”的风俗:“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北京也有类似的风俗:“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5、还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的佳句,盛赞别有风味的果脯粽子。

6、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7、现在的粽子都是用叶子包裹,南方北方不同,或用竹叶,或用苇叶。但最初的所谓“粽子”,可能并非如此,而是用竹筒盛米,其实就是现在的竹筒米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年夏至就在苏州吃过:

8、一口咬破白嫩的粽子,看见里面红艳的杨梅,多么好看。其实,古人以杨梅入粽,很有科学道理。粽子致密滑腻,不容易消化;而杨梅味酸,既可以开胃,又可以促进消化。杨梅粽又好吃,又好看,又好消化,可谓一举三得。现在以水果入粽似乎不多见,不知是否可以恢复这种饮食传统?

9、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0、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1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3、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14、除了杨梅粽,后来还有栗子、枣等馅儿,甚至还有槟榔!比如下面两首诗:

15、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16、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1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1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文秀《端午》 译文:节分端午自谁说,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9、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20、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7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六、关于粽子的古诗四句

1、据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隋代杜公瞻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2、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3、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4、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

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6、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7、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端午词·内廷(宋)晏殊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

8、春英诗社|chunyingss

9、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端午节除划龙舟、挂艾叶、喝菖蒲酒外,还有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对于粽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10、细葛宫中曾被赐,杨梅粽里未容窥。(宋·李洪)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宋·苏轼)綵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宋·欧阳修)葵榴映菖歜,梅李参角黍。(宋·张镃)

11、大人们还会在端午节这天,在小孩额头写上一个“王”字,并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以祝福孩子。在江苏南京一带,人们还用放有少量雄黄的清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病。

12、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13、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14、✎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国破身死后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15、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厨挽飞粟。

16、北方多黍,南方多稻,所以粽子瓤儿也有不同。粽子又称“角黍”,就是因为以黍作瓤,外有棱角。后来稻米逐渐取代黍米,成了粽子界的主流,所以又称为“粽”。据专家考证,到了唐代,稻米已经超过黍米,变得更常见了。但表现在诗词中,明确写稻米粽的却并不多,可能唐宋以后,粽子理所当然地就用稻米,反而没有必要在诗词中说明了。明确写稻米瓤儿粽子的,还是这位酷爱吃粽子的释绍昙和尚:

17、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18、《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 欧阳修

19、说完了粽子皮儿,咱们就由外而内,再说说粽子瓤儿。现在吃粽子,糯米最常见,但古代的选项更多,总的原则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没有一定的规范。纵览历代写粽子的诗词,所见之瓤儿,有黍米,有稻米,有菰米,甚至还有菱实。黍米色泽金黄,形如黄金;稻米温润洁白,好似白玉;菰米、菱实则别有风味,可以一尝。

20、原文: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1、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是由菖蒲和雄黄等物泡制而成的,虽然古人明知雄黄有毒,但他们认为喝了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这是“以毒攻毒”。在戏曲《白蛇传》中,白素贞就是喝了雄黄酒而现出了原形,吓死了许仙哒。

2、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3、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苏东坡被贬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4、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5、当然,“驱五毒”只是走走过场,吃粽子才是正经事。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吃粽子,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粽子的形态也更加繁多,有粽子小如初生绿菱,十分精巧。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6、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7、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8、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9、我们再来看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浣溪沙·端午》:

10、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宋·杨无咎)

11、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

12、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3、除了这几种习俗,端午节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多者为胜;或者以叶柄相绕,断者为负。后一种斗草的形式实际上一直流传到了现代。《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