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李鸿章唱的竟然是家乡安徽的小庐剧,俗称小倒戏,亏他想得出,亏他做得到。歌声高亢苍凉,悠扬婉转,又韵味犹长。
2、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3、从历史事实来看,严复林则徐等人是睁眼看世界,李鸿章则是亲手学西方,大胆实行洋务运动,非大胆识、大智慧不能为。
4、好在,这一页沉重如此,也已翻过去。今天,我们在《曾国藩家书》中感受曾国藩的苦口婆心,我们在李鸿章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重温他的雄心壮志。
5、少年时尚不懂在是非黑白之外人生的种种不得已,也曾随着在课堂上为他所做所为气愤不已,而今岁月带走了那些孩子气,因为一场考试,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才渐渐明白,李鸿章一生那些必然的悲剧性,功绩有之,不是也有之,伴随这个名字的,不该是千篇一律的骂名。
6、这位同志应该是中国驰名人物,著名汉奸,南京伪国民政府的首脑。他发布的“艳电”公开投日,成为民族耻辱。但是他早年写的诗确是极好的,被陈寅恪、钱钟书、胡适等大文人推崇,称为“民国第一诗人”。
7、几年间,太平军大起,清政府节节败退,朝廷上下陷入恐慌,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终于,腐朽的统治阶级慌了,那些富贵已极的商人也慌了,他们四处寻求武力的庇护,而此时的李鸿章,已然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湘军中有话语的权的人物,于是沪上士绅们辗转找到他,想从他这里入手,说动曾国派兵增援南方诸地。在此期间,大清内忧四起,咸丰帝崩,同治登上帝位,南方形式越发严峻。
8、李鸿章在奏折里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9、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和张之洞境界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外交上,张之洞则未免幼稚。
10、许多年后,李鸿章的业绩与声名,超过了曾国藩,但是,曾老师的相人之法,他这个学生却始终没能学会。这也成为他人生一大短板。
11、不知别人信不信,本人还是有点质疑的。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13、在《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上,李鸿章最后一次为大清出场。
14、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6、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17、李鸿章微微摆手说:“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庆王以后的路还长,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条约还是让我来签吧!”
18、下两联接言己入都之后,当结交豪俊,拜望有道之人,借此以增益功底。“胡为”云者,句意似问,
19、这首诗叫《入都》,原诗如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20、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
二、李鸿章名句一万年
1、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2、这是诗到底是不是李鸿章的手笔,素来有些争议。我倾向于断定其真。李鸿章一生,虽也是“少年科第”,不过“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更多时间忙于军事和政治,无暇吟风弄月;加之性情豪迈,缺乏文人气,所以并未留下多少诗作。就有限的几首而论,他的诗风,胜于气魄,拙于辞藻。须知他人代笔,恰恰是辞藻可学,气魄不可学。我的高中语文老师Y先生,教到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称此词固然悲凉,开头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却属帝王气概,凡夫俗子断然写不出来,这便涉及气魄问题。此理正适用于李鸿章诗。
3、早在北上之前,李鸿章便意识到此行的艰难,他对前来送行的下属裴景福说:“……我已垂老,尚能活几年。总之,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语次涕下,裴亦怆然。这一细节,可作李鸿章绝笔诗的注脚,因为此诗的底色,恰也是怆然。
4、最后一个争议人物压全场,争议太大,不过多评论。
5、姓名:李云鹤,她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别名——江青。
6、先说他的诗《悯农》写得很好,无论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起来都感受到诗人的忧民情怀。不看他的事迹还以为是跟范仲淹一样。
7、(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8、此诗追悔往事,虽多不达之慨,然自信乃命数使然。
9、不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人,让我们用理性来看李鸿章的事业。关于清廷的外交,李鸿章提出“以夷制夷”和我”的主张,以今天的眼界来看,未免不是与狼共舞,是治标不治本,但在当时的处境中,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很快解决清政府面临的困境,也许有其他方法,但只有李鸿章站出来了。
10、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11、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12、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入都》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13、但李鸿章也有他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贪腐。在这一点上,李鸿章与晚晴另一重臣张之洞恰恰相反。不妨比较这两人。
14、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15、奕劻虽然手在抖,却对李鸿章说:“这个字由我来签吧。”
16、如何评价一个人物?忠奸善恶又是谁来盖棺定论?已有无数人对李鸿章一生的功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赞赏有之,痛恨有之,我一路看下去,总觉得那些都不是全部的他,那些描述与真实的他似乎是隔着些什么,我想要从他一生的经历里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像去了解一个人,他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矛盾性,我要透过种种资料去看到答案。
17、但是,他们遭遇的终极侮辱,却是来自洋人。
18、这首诗写了李鸿章入京时的意气风发,
19、这首诗词通俗易懂,但却描述一个非常高明又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特别是最后的“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可谓绝妙。你要反复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好。从诗词里也可以看出,她为什么可以成为毛主席的人生伴侣,你再读一读毛主席的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再对照这首诗。是不是能读出他们之间的心境火花和哲理相随?
20、李鸿章十律李文忠公鸿章,初以明经入都就试,途中有感,乃成十律。一生事业,已于诗中兆之矣。句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
三、李鸿章遗臭万年
1、他像一只在风雨中的蜘蛛,辛辛苦苦地编织着晚清那张巨网。只需一场风雨,这一切便被打击得支离破碎,便又得重新开始。
2、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3、最终果真被李鸿章猜中,日本当局为表“清白”,宣布“无条件停战”,老李挨了一枪,不仅使得日本停战,还为国家节省了一亿两银子。
4、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5、曾李师生情谊,从此开始,至死方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做官,曾国藩都不遗余力帮助李鸿章。学生自立门户后,还不时找老师请教,最有趣的一个例子是,曾国藩用自己的相人法来替李鸿章选将才。
6、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8、李鸿章原配是周氏,续弦赵氏。
9、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10、莫冬梅是赵氏的丫鬟,晚年的李鸿章需要人照顾,所以就让莫冬梅和他在一起了,
11、李鸿章《十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首诗作者皆用文笔抒发内心对人生、对时代之感喟,传载着中华精神文明。
12、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临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在病榻前逼他签字。他的沮丧,可想而知,或许他会感叹:幸亏老师没有活到这耻辱的一天。
13、当时淮军新建,李鸿章带了手下张树声、吴长庆、潘鼎新和刘铭传四员大将,让曾国藩给看看,谁将来最有出息。这次集体看相颇有戏剧色彩:四大将在寒冬伫立门外,却不见曾国藩接见,三个时辰后,终于有个麻脸年轻人忍耐不住,开始发火了。这时曾国藩出来,让四人离开。四人都很无语,麻脸青年更是愤怒。后来,曾国藩告诉李鸿章:麻脸青年最有出息!原因是:四人等待时,三人屏息肃立,只有那个麻子不一样,出言不逊,“见我走过,昂然而立,眉宇间有不平之色。此人额广面长,钟声铁面,有雄侠威武之气,胆量和才气在诸人之上。好生栽培吧!”
14、李鸿章则不然,他是一个大贪官,贪腐好像也并不隐晦。当时就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据沙皇冬宫档案记载: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铁路条约”后,即从道胜银行获得沙俄给予的回扣300万卢布,时值50万两白银。窥一斑而知全豹。
15、“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到春天,茶叶子六安瓜片;到夏天,绸缎客州乌眉;到秋天,骡马客湖广福建;到冬天,皮货客西口北边……”
16、桂人庆,笔名明月满长安,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安徽散随笔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儒林文院》主编。
17、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
18、(背景)1857年2月,太平军在皖北发动了防御中的攻势,连克桐城、舒城等地,打败清军,击溃李鸿章所部团勇,李鸿章奉母仓皇北逃。1858年8月,太平军克复庐州,将李鸿章祖宅“焚毁一空”,凡此种种,更使得鸿章耿耿于怀,遗恨难消。再一次逃经明光镇时,他有感而发,特赋此诗。
19、签约之后,身心俱伤的李鸿章立马返回,发誓一辈子不踏上日本领土半步。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途经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志,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他搭乘舢板,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20、先写一个劣迹人士,此人劣迹无争议。
四、李鸿章一万年来谁著史
1、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石玉昆
3、历史如此令人感慨,又让人迷醉。
4、来看看他做的那些无法用对错衡量的事业,他为了挽救一个腐朽的国家做了很多。也是由他开始,兴办实业、重视关税和鼓励对外通商,清朝种种封闭的政策弊端被他看到,只是这些努力又动了一些人的蛋糕,当你一心往前走的时候,却有人不断的使绊子,非不为,实不能也,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
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6、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7、对于李鸿章所签署的一系列卖国条约,今人的评判逐渐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皇帝和太后的意思。朝廷把自己要背负的骂名转嫁到大臣身上,这是历史上惯有的事情,比如倒霉的秦桧与严嵩,都是这样不幸的棋子。
8、不要误会这“喜欢”二字。曾国藩以相人著称,《清史稿·曾国藩传》一开头就写曾国藩尚未统兵打仗时,“尤留心天下人材”。如何识人选才?看相。曾国藩长一双招牌式的三角眼,这双眼看人很准很厉害,《清史稿·曾国藩传》上说他“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意思是说会面时,他就这么盯着你看,不说话,被看的人各种表情各种小心思,都被他事后一一记下来,并下判词,时间证明,曾国藩看人很少看走眼。后人将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传得神乎其神,可惜曾国藩没有留下一部《曾氏相人秘笈》,否则比《曾国藩家书》不知要畅销几许。
9、在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时期,李鸿章只有自己扛起责任,其佝偻的身影背后就是大清朝的日落紫禁城。
10、所以李鸿章励精图治,冷眼向洋看世界,推动洋务运动,没有哪个人像李鸿章一样渴望这个国家强大。14年锲而不舍,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然后建造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感觉国家太贫弱了,需要变革图强。可惜最终军费被挪用,北洋海军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11、大清王朝居然没有自己的国歌,这何其荒唐!多么可笑!李鸿章的一张老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在各国使节注视之下,他老人家从轮椅上豁然站起,清了清嗓子,用沙哑的嗓子唱起了一首古怪的歌:
12、这首诗是莫冬梅死后李鸿章的吊念诗。
13、第一首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
14、定当跟随才德出众之人捷足先登,哪里有闲情逸志学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游乐。谈笑之间手指泸沟桥畔之月,有几个人真的能走到皇帝身边,为国效力呢?
15、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求益。
16、一首诗分别用了荆轲刺秦王、南冠楚囚、谭嗣同绝笔和少年夏明翰四个典故,既表达了心迹,又把诗词绝妙的连起来。豪气干云,很难想象一个义薄云天的反清义士是如何走上汉奸之路的。
17、司马迁太老辣了,孔子之所以小管仲,不是瞧不起管仲,而是太瞧得起管仲了。孔子认为,凭着管仲的才华,不应该仅仅带着齐王称霸,而应该鼓励齐王实行王道才对。小之,是对管仲极高的评价。
18、一个不爱美色、不贪财、不抽烟、不赌博的绅士,最后成了汉奸头子,不可理解,也令人惋惜。
19、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20、好诗词: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五、100多年前李鸿章曾预言
1、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2、(赏析)此诗道尽李鸿章对从军之路,饱受困苦之态。对亲人离别思念跃然纸上,读之世人怆然。
3、不堪离思天边月,更触豪情塞上秋。
4、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5、清·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6、此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7、中国外交界有一种说法,中国近现代只出过两个半外交家,两个外交家指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指的是顾维钧。
8、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9、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成目的了,又提出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但伊藤博文不为所动,双方僵持不下。
10、李鸿章后来入曾国蕃幕府,曾帅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但李也成就了曾。没有李,曾也很难达到那个功业。这两人互相成全。李终生对曾执弟子礼。
11、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12、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13、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14、桑干河,京都郊外之水名。“白云”,用狄仁杰事。《旧唐书·狄仁杰传》载:狄登太行,“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时李公父于京都任职,为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句谓父母居于京郊,己所能为者唯遥祝平安耳。李公父于科举入仕前以课馆为业,李公六岁即入家馆棣华书屋接受其父教诲,故诗有“回首昔曾勤课读”语。“负心今尚未成名”,则谓己之有负父教,至今未能成名也。
15、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16、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17、《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收录于《李文忠公遗集》第六集和《李鸿章全集》第37册(诗文)中。
18、“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19、这时候的大清已经走上了没落之途,自鸦片战争开始,过往的平静就再也回不去了,而李鸿章,就来到了这样一个乱世。很想做一个假设,若他生的早些,恰好是在康乾盛世,国家强盛政治开明,又会成就怎样一番事业?也许他会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重臣,也许只是庸碌臣子中的一个,不论是怎样的结局,总好过背负千古的骂名。又或者,他生的晚些,看看这个全新的世界,以他的才华与卓识,必然能成就属于他的事业。
20、二十四岁那年,经过殿试,他无缘一甲,以底吉士身份入翰林院,三年后散馆,正式成为翰林院编修,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一段求学履历,而在彼时的大清,这是一条通向封侯拜相的光明坦途。自科举制诞生起,就承担起了选拔人才的重任,而其中因科举鲤鱼跃龙门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中不乏真正有才干的人。在殿试中,上榜的考生分为三甲,前三甲是当之无愧的万众瞩目,为进士,入翰林院担任编修,这一职务是成为一个重臣的必经之路,而二甲与三甲的考生,在授官时则次一等,需要再度进修,当李鸿章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可以进入宦海的时候,他二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可以在官场大展拳脚。
六、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2、好诗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4、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被迫作为全权代表,前往日本谈判。
5、此诗颂扬父母教养恩德,自信将不负所望。
6、他的最好的一首诗《被逮口占四绝·其三》
7、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8、青年时期他是个读书人,却不曾想,这一生,都与刀枪为伍。而立之年,李鸿章回乡办团练,自此开启了我马生涯,一个文人看到了救国的另一种途径,开始在其中倾注自己的才华与心血。在这些年里,他箱籍无名,像一个在修炼的高僧,有了千锤百炼的功力,只消一朝展示在世人面前。
9、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