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描写山林幽静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一、形容山林幽静的诗词

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答案)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六是表达直白如话,不委婉,无诗意。诗歌对偶所叙之事,要一波三折,如果直陈其意,毫无遮挡,犹如口语,就犯了直陈病。

4、东四小学学生:王韵涵、王艺潼、王梓晴、

5、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6、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7、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8、十首描写春天的诗词,景美意境更美,情浓格调更浓,在这春天来临的时候,与大家一起赏析春天的魅力。

9、相滥。相滥是指在上句或上联中用过的词语,在下句或下联又换了一个面貌出现。这是诗人思想苍白词汇贫乏的表现,是一种语言浪费,违背了诗词辞简意丰的基本要求,所以称之为相滥。相滥之名,起于唐代。《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说:“相滥,谓一首诗中再度用事,一对之内反复重论。文繁意叠,故名相滥。”相滥的诗例,有表现在一句中之间的,也有表现在两句之中或两联之内的。例一:驱马清渭滨,飞镰犯夕尘。川波增远盖,山月下重轮。

10、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1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12、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管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13、月光浅淡,密林里被勾勒出一片深深浅浅的黯绿,四下里寂静无声,连虫鸣声都不闻,只有偶尔掠过草尖的风,在林中割出细碎的声响,那声音若有若无,反衬得整座山林更幽深了几分。 如此安静,无人经过。

1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5、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6、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17、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8、E.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19、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20、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描写山林幽静

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表现“幽”的。

3、他要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十分伤心,作《白头吟》以相赠。

4、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5、译文: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6、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7、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8、秋季里,西风凉,谷子黍子遍地黄。

9、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10、接下来,长春广播电视台《中华少年诗说》又走进了东四小学,继续寻找擅长背古诗的同学们。结果东四小学的同学们真的是个个“身怀绝技”,不仅积累的古诗多,背得也是十分熟练。快跟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3、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14、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15、结构技巧: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16、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17、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8、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19、D.尾联直抒胸臆,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凄然泪下,将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统一在一起。

20、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三、形容山林幽静的诗词句子

1、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2、教育让我们富有,文学让我们高贵

3、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4、注:①绣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②李洞:晚唐诗人。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7、时光随着朝阳,随着雨露时时变化,我行走在这漫漫的旅途中游荡,尽力寻觅着中其中的滋味,盛夏中洋溢着的美好,有的被人拾起,有的被人遗忘,最后它们都感动这代人夏季里的每一束光芒,幽深的蓝在月光下闪着暗色的光,幽静的山林在沐浴中透着细细的冷,我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我竟不懂这人间的是非曲折。

8、——春光秀美,一碧清水,山明天蓝,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惜春盼春,春去春又回,非常喜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点睛之笔,画面传神,刻画场景细致入微,可谓神来之笔。采取对比手法,江水映衬出飞鸟的洁白,青山衬托出鲜花的娇艳,美不胜收,一副春季美景如水彩画卷一样展现在眼前,美哉奇哉!

9、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10、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11、唐代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12、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1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例一: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

16、知道一句形容大佛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不过好象不是形容乐山大佛的。另:乐山大佛通高71米,脚背宽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17、萧条黄叶山中寺,回首松萝满夕曛。丈锡遽行三十里,一风相送两孤云。竹堂听雨惊秋晚,木榻留灯语夜分。在昔山林忧患等,应修白业益精勤。

18、东四小学的22名同学们诗词背诵

19、(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对抒情手法的鉴赏,一是要明确用了怎样的手法,二是要明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诗歌鉴赏,无论鉴赏什么,都必须联系诗歌本身去谈,不能脱离文本。

20、(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四、形容山林幽静的句子

1、精心准备的《中秋诗韵》节目!

2、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过香积寺(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4、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5、东四小学学生:栾竣贺、王青欣、陶然、焦勇嘉

6、E.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7、以下此定能解决阁下的问题出自《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8、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9、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清新明快,意境优美。

10、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11、广东省邹天顺生态语文名师工作室

12、重位。重位和四平头、相重有相同之处,都是把同类词组或结构用在了同一位置上。但是四平头说的是两联四句的开头,相重指的是两联四句的整体句式结构,重位讲的是两联四句或者是四联八句的句尾问题。重位强调的是律句后三个字的句式结构问题,特别是滥用动宾词组问题。先看例句:读毛主席诗词倜傥深沉追李杜,雄浑豪放胜苏辛。襟怀壮志兴华夏,笔扫纤柔启秀昆。虎啸龙吟撼文苑,翻江倒海扭乾坤。文韬武略惊寰宇,一代天骄铄古今。诗中的追李杜、胜苏辛、兴华夏、启秀昆、撼文苑、扭乾坤、惊寰宇、铄古今,句式结构完全一样,句法单调,意境拘促,缺少变化,影响意境。初学者多数犯这个毛病,应该纠正。

13、(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14、《竹里馆》——唐代:王维

15、此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後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词中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眞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絃。

16、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17、课文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展开。第一部分讲述作者看到满池荷花的景象,运用比喻手法,细节刻画也很到位。第二部分讲作者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运用丰富的想象构造出一幅风荷盛景。

18、一是声律不协。相对两句,如果平仄相同,不是平仄对立,就会犯上尾病。

19、内容上看,表达的是归隐志向,这种志向自作者被贬黄州后逐渐强烈,时不时会从心底冒出。在一个把酒对月的夜晚,已厌倦了官场生活的苏轼,再次表述了这一情怀。

20、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形容山林幽静的四字词语

1、这句话出自杜甫的《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我是在初夏的时候偶然间读到 不知为何竟给我一种宁静安谧的感觉 仿佛年年夏天

2、鸦雀无声 (yā què wú shēng)

3、注:此句意为桃李盛开时松树无人关注,是寂寞的;而雪霜之后,万木凋零,此时才越见松树的青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4、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5、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河传·秋雨》为五代时期阎选所作的词,描写女子的秋雨闺怨。起首四句中三句重叠,笔势劲急,透出怨情,结尾语气舒缓而情更急切。此词被收入《花间集》。

9、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

10、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11、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2、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13、(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5、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16、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秋)《诗经》

17、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8、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1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0、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们是不是也真正感受到了寒意呢?草木凋,枫叶红,这些因季节变化发生的自然现象,您和孩子是不是会观察并记录下来呢?

六、形容山林幽静的诗词

1、锦江之水潺潺流向远方,水波荡漾,一对鸳鸯在水波荡漾处快乐相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4、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三更❗️❗️❗️❗️❗️

7、(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8、释义: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9、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0、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11、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12、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13、幽静山林 ,开一方水土、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 ,与你看花开花落、任时荏苒

14、——春日出游泗水边,四周旧貌换新颜,春天的到来让景色焕然一新,不复旧时,新春新景新气象,东风送暖,花团锦簇,绿树红花,昭示这春天的盛景。将春天的百花争艳的景象进行粗线条勾勒,以花见春,以具象之花写抽象之春,虽语言平实,但构思巧妙至极。同时蕴含哲理,寓意思想和文化开发,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是文化和思想的春天。

15、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其实这些季节变幻,不仅藏在生活中,也藏在孩子们的课本里。

18、视频:长春广播电视台《中华少年诗说》

19、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20、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

1、C.颈联上句描写感化寺周围的野花丛生盛放,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如果您认为是好文章,欢迎点赞和转发

4、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无题》

6、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7、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8、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9、D.此词上阕主写景,下阕主言情,用语朴素自然,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0、复制链接,点击收藏,留存备用

11、拗体。在格律诗中,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中平仄声的安排不合“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偶句句尾押韵”规则的,都称为“拗句”。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从字义上来说,“拗”就是不顺。“拗”是指声调的不合律,“拗句”是指声调不合律的诗句,“拗体”是排列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我认为,拗体是诗病中较轻的一种,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格式加以补救的诗病。

12、出自:唐代·杜牧《秋夕》

13、阅读下面这诗,完成试题。(2012年高考上海卷节选)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生当以同怀视之。(出自鲁迅赠瞿秋白)兄弟如手足。(刘备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15、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二十二员外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後两句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卽想起对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1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7、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18、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19、注: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指合人心意。诗句以“花尽,而树阴浓浓仍可快意,何必伤春”来比喻世间好事甚多,不必固守一二。

20、古诗词里的那些悲欢离合!

1、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炉火。

2、(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析)最后三句,在感情上又是一个转折。由梅花想到自己“身在大江东”,由“大江东”又想到自己远离“上国”(即京师),想到故人。结句写“清嶂远,暮云重”,以景结情。在关山阻碍,暮霭重重的意象中,既有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慰安的怀念。这结句实则是自己对至交的怀念,然却从对方入笔,此更见情之深切。本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嶂远、云重”,使情也随之悲而喜,喜而悲。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

4、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

5、鹿柴诗中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这首诗将诗、画、乐融为一体,为我们描摹出颇为神奇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敏锐的,细心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思想感情。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6、A.首联描写了愁云密布、凄凉黯然的环境,为全诗定调。往事成空,无法挽回,诗人无奈之余,只好对亡国之恨释怀。

7、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8、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事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在《济南的冬天》中,修辞格的运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质与量达到完美的统一。全文共八百来字,六个自然段,仅二十多个句子,却整理出比拟、比喻、错综、双关等近二十种修辞格,很多不常用的辞格在文章中也大量使用,如示现、迭现等。这篇短文的叙述语调是平易朴实的,语言是凝炼而亲切的,用词是准确生动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结构。它似乎无结构,但是内容组合的又是这么自然、精巧、恰当。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