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最悲伤的一首诗
1、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2、本文经授权转自,特致谢。
3、“谁家”犹言“谁人”、“何人”;在暗夜里听到笛声,诗人的疑问有两个:何处在吹笛?谁在吹笛?按常理应该先问“何处”,这里不写“何处”写“谁家”,一是为了协调律绝的平仄,二是表现了诗人急于要知道吹笛人是谁的急切心情。是和自己一般的旅人游子?是乐工?是歌妓?为什么要急于知道吹笛人是谁?这恐怕就与笛子吹奏出来的曲调有关了。这些诗人都不去写,但已暗暗地为下文蓄势。“玉笛”,极言笛子装饰的精美;这和“暗”字相龃龉。诗人想象到笛子的华美名贵,也证明了笛声的激越悠扬和曲调的动人心扉。不经意的修饰,都在为下文蓄势。
4、第一次是在公元753年,应其堂弟李昭,宣城长史(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之邀。
5、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7、其实说到底,李白虽然名声远扬流传千古,可是他的一生却也是非常坎坷的,他是一个胸怀抱负的人,但是他虽有才华有理想,可当时的社会环境注定他没有一个能够施展的地方,他只能靠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种种复杂的情感。后来看开了,他索性寄情于山水之间到处游玩,开始了潇洒的浪迹天涯的生活,而且每到一处美妙的地方,他就要驻足留下为这里写上一两首诗,聊以称赞,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的经典佳作。
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9、可以说,李白前几次到宣城都是高朋如云,迎来送往,把酒临风,痛饮高歌。
10、此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诗说明李白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全诗兼寓自悼、自伤、自信之情,化融多个典故,形象鲜明,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11、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互联网能更好地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现代科技的发达,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的看到对方,听到对方。然而,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仅仅是一封书信,就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将它送到对方的手里,更不会那么轻易就看到对方的样子了,所以这种想念就更加深刻了。
12、因为这首诗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但当时的老师解读时,并未着重于“孤独”这个字眼,况且以小学生的年纪,是无法体会李白那种历尽千帆后的孤独。
13、那次去宣城,李白受到了当地太守以及文人墨客的热情款待。他经常和太守宇文先生、堂弟李昭、崔侍御等人对酒酣高楼,寻幽探密,饱览名山,赋诗舒怀。
14、就在皇室成员还忙于内斗的时候,叛军内部则是父子相残。安庆绪干掉了父亲安禄山,郭子仪趁着叛军内部不稳,在九月收复了西京长安。年底,玄宗回到长安。为了纪念,玄宗宣布赐酺五日,也就是说政府请客发福利,邀请一些人聚会吃喝五天。可惜,李白因为是戴罪之身,没有能够参与。
15、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是江南有名的“诗山”。
16、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17、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18、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1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二、李白最凄惨的诗
1、我们平日读李白诗作多是飘逸潇洒的风格,题材也少有涉及战争场景,而这首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一个忧国忧民而悲愤的李白。诗中所描绘战争之悲惨,可谓古今少有!
2、李白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写下了一首诗来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被后人叹息的《临终歌》。诗人固然是群星璀璨,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当官才能光宗耀祖。李白这一生仕途不顺,得不到赏识,在官途生涯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流放,部今日此,还遭到了小人陷害。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5、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6、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7、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8、他曾众星捧月,他曾傲视群雄,可晚年的他却像杜甫所言“世人皆欲杀”。
9、这两句看似是在写他眼前所见之景,实际上是他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
10、所以,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诗歌的大意是:
11、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
12、而在接下来的两句中,李白则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那种悲伤。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大概意思是说,春风也是会在意离别时的这种愁绪,更是不忍心去催促柳条让他快点长出来。短短10个字就将自己心中的那种悲伤演绎的活灵活现,而且还营造了一种高远的氛围。
13、庄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庄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14、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6、而“闲”表面说的是孤云游离的状态,实际说的是诗人无所事事的悠闲。
17、最后两句“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即背后古旧的墙壁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李贺这羁旅之魂却在幽梦中喃喃自语。“古壁”、“凝尘”、“羁魂”、“幽梦”,无疑都是李贺所处环境的表达,结合起来便是李贺沉郁、深幽而浓重的悲凉人生,更是李贺千古伤心的表达。
18、说起古代有名又有趣的诗人,当然第一个就会想到李白,一个盛世朝代里的著名诗人,他写的诗多数都是豪迈潇洒,不拘一格,极具浪漫色彩。那么多诗人,都是怀才不遇,抱负不得以实现,所以诗的特色多数是愁苦型的,但是李白不同,他也怀才不遇,他也想驰骋沙场,但是他的诗却并不是悲苦的,他会乐观地表现出来,潇潇洒洒过人生。
19、在他人生的最后10年里,曾7次到过宣城。
20、诗人李白绝对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诗人了,毕竟很多人会背的第一首诗都是出自于他之手,作为祖国唐朝时期最为杰出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无论是他的才华还是他的性格,都让他备受世人的喜爱。尤其是他身上所独有的那种狂,更是让人既羡慕又感到嫉妒,毕竟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才华之上,换一个人若像他这般狂,恐怕早就被大家厌恶死了。
三、李白最悲观的诗
1、显然,这是一首诉说相思之苦的诗。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女人思念她远在千里之外参军的丈夫的故事。整首诗表现了这个女人的悲伤和痛苦,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太过于想念她的丈夫了。在我看来,这首诗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在的异地恋。有时候,虽然时间和距离并不能分开两个人的感情,但我们都清楚,如果一对情侣长时间不能相见,就会因为思念而让双方都非常痛苦。
2、“诗仙”李白既然被称“仙”,便知其诗飘逸潇洒,变幻多端。在我们所熟悉的李白的名句中,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缠绵;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又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雍容;既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热血、又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寂寥。其风格之多变,可见一斑。
3、这首诗前八句描绘战争之频繁,征伐之广之远,读来铿锵有力,强烈而鲜明,一句“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总结出连年征伐的恶果。后六句则以古说今,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感叹“征战无已时”!而后的“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则描绘出最凄惨的战争景象,士兵战死,战马悲鸣,乌鸦啄食死人尸体,将人肠衔上树枝。战场之凄惨,令人不忍卒读!
4、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5、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6、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7、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8、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9、有段时间他甚至安家在敬亭山下,“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10、众鸟远飞,就像当年的他曾众星拱月,可是如今他也如孤云般,遗世飘零。
11、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12、天上的鸟儿高高地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苍茫天空,只余一抹微云,悠闲地飘来飘去。
13、上元二年(761),六十多岁的李白生活窘迫,于是投靠他的族叔李阳冰,没多久,李白病重,他将自己的手稿交给李阳冰,写下《临路歌》,溘然长逝。
14、李白向来喜欢用大鹏自比,比如在《上李邕》一诗中,李白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此时,大鹏还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只要它能飞起来,就能直上九万里高空,即使不能飞起来,也能将大海的水都簸干。然而,到了《临终歌》里,大鹏中天摧折,再也飞不起来了,象征着李白即将逝世。
15、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6、”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这几句则写出了少妇因为丈夫离去而产生的落寞之感。她别无他法,只能寄托情思于丈夫留下的这把白羽箭,借以排遣心中的愁怀。“提剑”一词,从另一方面塑造了一个为国捐躯、慷慨从戎的勇者形象,让人对少妇失去丈夫的遭遇更生同情。
17、一直以为李白总是那样潇洒恣意,狂傲不羁,浪漫如仙。
1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9、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恰恰也具有悲剧忧伤的情感。我读遍李白的诗歌,认为他是李白为数不多的具有忧伤情怀的诗歌当中最悲伤的一首。这就是那首著名的《长干行》。后来的人们常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即来源于这首歌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
20、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李白最悲惨的诗
1、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2、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3、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4、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5、昔年游宣城是何等潇洒恣意,如今只身登山就有多孤独落寞。
6、但这一次不一样,李白写这首《独坐敬亭山》时,已是61岁,花甲之年。
7、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有着纵横八荒的才气,写下了许多想象瑰丽、豪迈潇洒的诗歌,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晚境犹为凄凉。在李白的诗中,我们都读到了他的狂放,但又有多少人明白他的痛苦,从英雄傲世到英雄末路,这首诗,是李白对这个世界悲壮的告别。
8、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9、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10、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11、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李璘幕府的牢狱之灾,流放夜郎的大难不死,他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
12、然后李白开玩笑说要背好爱相公三要三不要,结果许姑娘居然真的拿毛笔记好了,然后李白就比较喜欢许姑娘的了。然后后来估计是许姑娘不知道什么原因走了吧,然后李白伤心之类的。
13、四句写闻笛所感,总之,无论吹笛人是谁,有意无意,吹者自吹,听者自听,暗夜中当户伫立的诗人,的确完全被那哀伤幽怨的曲调感动了。其次,李白离开故乡的妻子已经有数年了,但一事无成。可能是无颜面见年轻妻子吧,读古人诗,我们会发现,但凡遇到政治失意、生活困顿或是暮年衰朽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思乡之情,李白在本诗中抒发的难以遏止的乡情,正是他政治失意的表现,并不纯然是因为孤独而思念妻子。
14、“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惊奇地在心里发问。这句的“暗”字.照应了题面上的“夜”,又是理解全句乃至全诗的穴窍处。偌大的洛阳城,在暗夜里,诗人一时并不能辨出笛声所自与自己距离的远近,循声踪迹笛声方向,也不知来自何处,要判断吹笛人是谁,就更难了。因为“暗”,一切感觉来自听觉,不能来自视觉,所以起句用发问语气;又因为“暗”,诗人视觉上对吹笛处所和吹笛之人毫无预先的准备,笛声乍起,使诗人感到很突然,所以又有“飞声”的想象——笛声仿佛是凌空飞来的。“飞”强调了“暗”的背景,加倍写笛声陡起的突兀感。
15、这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1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17、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18、他不是陶渊明,归隐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即使屡遭挫折,他依然有“致君尧舜上”,道济天下的抱负,他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就像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
19、“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20、这首诗篇幅不长,仅仅四十字,也没有露出任何伤心字样。但字里行间,却都明显地透露了李贺内心无法言喻的伤心之意。它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当时黑暗的政治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下,生活的艰难与不幸表达的淋漓尽致。堪称史上最伤心的一首诗,读后让无数人落泪。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贺的这首《伤心行》:
五、李白最悲壮淋漓的一首诗
1、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2、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3、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4、“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李白抓住了少妇“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等形神动作细腻入微地刻画了一个思君心切的少妇形象。李白由前文的极尽怪诞之描写衬托了夫君处境的苦寒,而这正是少女心忧不安的原因所在。李白借助于少妇之口来衬托征人的这种黍离之悲,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达到了喧宾夺主的艺术价值。
5、李白诗词高超,令许多诗人敬佩不已,多次被人歌颂。比如杜甫就为他写下了《春日思李白》,称李白的诗已经是天下无敌,出类拔萃。李白在当年一时风头无两,被众人抬上了诗仙的名号。而就是这样被众人瞩目的诗人,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李白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写下了一首诗来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被后人叹息的《临路歌》。
6、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8、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9、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0、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11、这未尝不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