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有散文诗这个说法吗 〖陳東東訂閱號「見山書齋」〗

一、散文中包含古诗

1、陳東東訂閱號「見山書齋」ChendongdongPoetry

2、格言言简意明,引用得当,可使行文活泼、明快。

3、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释义: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第三类作品带有实验室的气味,它是专家作的,也是艺术爱好者才作的工作,如果艺术爱好者这个词多少还保有比现在更高尚的原义的话。这个词的正确含义是爱好艺术者,而不是企图用自己的拙劣的作品冒充杰作而蒙骗公众的人。

5、㉑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256页。

6、我大概明白他的意思,后来在小引里说:

7、“写得好”就是控制得恰到好处。如果你所要控制的东西本身就没有力量,那么,只要它不太重而你又不想移动它,就很容易加以控制。

8、诗好像一个半人半马的怪物。在写诗时,边思索,边安排词句,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才能,必须和那些能赋予诗以活力、感情和音乐的才能齐步跃进。正因为很难同时兼备这种双重才能,所以好的诗人才不可多得。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会对你说,他“只有在肚子疼的时候才能作诗”,因此他认为诗根本就不是什么艺术。

9、第一类作品也许就是诗。

10、共有十九个小节,各节最少一个字,最多四个字,这是长短。其中“一个墩,一个炮”重复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慢读,以后两次重复应该快读,既是重复,快了也能听得明白,只有快读,才显得出千里发脉的气势。无妨一直到“结成一个穴”再慢下来,到“荷花出水”最慢,一则这是个重要而生疏的名词,希望听的人能听清楚,二则意思告一段落,语气也便于收煞。这是快慢。

11、①塔西陀(Tacitus,约55—120):古罗马史学家。

12、③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聂石樵文集》(第2卷),中华书局,20第1页。

13、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万俟咏《长相思》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至于司汤达的评语,倘若能找到一种非常接近散文的诗,以便精确地表达一个概念,那也不妨采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正在刻苦钻研……以便我能多用几年。”“倘若我找不到这样一种诗,这样一种新诗的话,那么,看在上帝的面上,最好还是闭上嘴吧。我们不妨放弃、认输”,或采取类似的其他办法;我们不妨承认,诗这门艺术就像穿着铠甲跳舞一样,已经过时了,不时髦了。要不就是忍辱收场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出了大力,尽力为新的诗艺——其实它根本不是什么新诗而是一种旧诗——铺平道路了;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我们的努力已使后人更有可能重新获得这种艺术,使后人更有可能写出一种诗来供有思想的人们作为交流的工具。

15、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16、1948年,淡墨跟随父亲搬迁到巧家县城。“被苦难打败了的父亲,他不得不向命运投降。茅窝氹,父亲咒了一辈子而又爱了一辈子的地方,最终他还是含着热泪舍弃了那口炒不热梦想的冷锅。1948年的秋天,他率领全家人撤离了茅窝氹(那真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呀),搬到巧家县城里住去了。”(淡墨《老家茅窝氹》)

17、瓦莱里说,散文之于诗歌,尤如走路之于跳舞──对诗歌固有优越性的浪漫主义假设,绝不仅仅局限于俄罗斯伟大诗人们。布罗茨基说,诗人转写散文,永远是一种衰弱,“如同疾奔变成小跑。”这种悬殊当然不是速度,而是质量:抒情诗的浓缩与散文的纯粹铺展。(那位精于反简洁的艺术、写铺展的散文的高手格特鲁德·斯泰因说,诗歌是名词,散文是动词。换句话说,诗歌的特殊天赋是命名,散文则显示运动、过程、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曾写重要散文的重要诗人──瓦莱里、里尔克、布莱希特、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的散文合集都远比他或她的诗合集厚。文学中有一种东西,相当于浪漫主义者赋予纤瘦的声望。

18、20世纪文学的伟大事件之是一个特殊种类的散文的演化:不耐烦、热烈、省略、往往使用第一人称、常常使用不连贯或破碎的形式、主要是由诗人所写(如果不是,则是由心中有诗歌标准的作家所写)。对某些诗人来说,写散文是从事一种真正不同的活动,使用一种不同的(更有说服力的、更理性的)声音。艾略特、奥登和帕斯的批评和与文化有关的报刊文章,虽然极好,却不是以诗人的散文写的;曼德尔施塔姆和茨维塔耶娃的批评和应景之作却是。与曼德尔施塔姆──他写批评、报刊文章、诗学论文(《关于但丁的谈话》)、中篇小说(《埃及邮票》)、回忆录(《时代的喧嚣》)──相反,茨维塔耶娃在她的散文中提供了一种幅度更窄的体裁,一种诗人的散文的更纯粹范例。

19、㉗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91页。

20、茨维塔耶娃在概括她对普希金这部中篇小说的热爱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看似悖论的态度,被约瑟夫·布罗茨基在他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集(俄文)所写的前言中加以发挥:伟大的散文,必须被描述成“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像较早的伟大俄罗斯诗人一样,布罗茨基为他的诗歌定义取得一个漫画式的对立面:他把松驰的精神状态等同于散文。给散文并给诗人转写散文的动机,定了一个匮乏性的标准(“通常受制于经济考虑,‘干旱期’,或较罕见的,受制于好争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给诗歌定了最崇高、规范的标准(其“真正的主题”是“绝对的客体和绝对的感情”),这样一来诗人就不可避免地被视为文学的贵族,散文作家则是中产阶级和平民;依此──布罗茨基的另一个概念──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二、有散文诗这个说法吗

1、我知道,人们认为凡是冠有“大”字的形容词都带点粗野之气。但是,想表现大才能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事。何况开明的批评家并没有拿维庸和但丁作不光彩的比较。所谓大诗人,多半表现他自己的天才,但是这个“大”字都是“时间”老人赐给他们的。我说这些人生得正是时候,他们获得了机会可以收集、整理和调协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种集诸家之大成的本领,本身就是他们天才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种谦逊,一种无私。因为他们并没有想据为己有。

2、《同里春·七绝》 碧柳黄莺啼早春,古桥净水醉红尘。晚来谁处渔家曲,翠色轻烟一径深。白居易《江南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三下江南》 一下江南到苏杭,人间变天堂。二下江南到桂林,好山好水还有梦中人。/三下江南到昆明,花开万山红。一切尽在不言中,自古以来无官一身轻。《可爱的故乡》(茅盾、1980年3月17日于北京)曰:“我的家乡乌镇

3、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释义: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苏珊·桑塔格认为20世纪文学的伟大事件之是一个特殊种类的散文的演化:不耐烦、热烈、省略、往往使用第一人称、常常使用不连贯或破碎的形式、主要是由诗人所写。诗人的散文不仅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密度、速度、肌理,更有一个特别的题材:诗人使命感的成长。

5、一九六三年,大学毕业后,淡墨被分配到了内蒙古,怀揣着文学梦想,他只想深入牧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当时由内蒙人事厅安排到一个招待所住下,每月有18元的伙食费,待遇算是不错的。有的待分配人员,因为分配的地方不好,不愿意去,在招待所一呆就是两三年。从乌蒙山区走出去的淡墨,没有那么挑剔,他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恰巧包头二十四中差语文老师,淡墨便被分去教书。

6、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品红豆诗人的诗》,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7、①作者称形象为”思想情感复合体”。

8、⑧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110页。

9、傍晚的时分,窗外珠帘似的雨水依然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在读了一卷《唐诗一百首》和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诗选之后,习惯性地拿起笔记写起日记来了。奇怪的是,我在那洁净的纸上刷刷刷地泻出一串串雨点似的文字,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写了一些什么……

10、唐代韦庄《与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11、诗人们的散文总是挽歌式的,回顾式的。彷佛被描述的对象按定义来说是属于消失的过去。场合可能是某个人的实际死亡──有关沃洛申和别雷的回忆录。但并不是流亡的悲剧,甚至不是茨维塔耶娃直到1939年重返苏联(她在苏联变成内心流亡者,并于1941年8月自杀)之前在流亡中所忍受的骇人匮乏和痛苦,构成了这种挽歌式的声调。在散文中,诗人永远都在哀悼伊甸园的丧失;请求记忆说话,或哭泣。

12、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释义: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峨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释义: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1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14、以上是2021年本人有限的阅读视野内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关于散文理论,王兆胜《国体散文与观念变革》一文中提出,百年来的中国散文离不开作为主体的“国体”规约,应更多地从国体散文角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在散文中的行程、特点、规律、价值和意义;应站在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以显示其广阔、博大、绵延、经久的价值意义。我想,国体散文中包含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而散文的发展一如既往地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通发展。我们还缺乏更多这样的散文历史研究与散文文体规范的研究。至于创作,我相信也期待散文的写作疆域和美学探索将在更加广阔、丰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5、②阿奎那(SaintThomasAquinas,1226—1274):经院主义哲学家。

16、文学创作,总离不开对时代气象的观察和把握,以及对个体经验的凝视与思考,散文也不例外。作为一种以灵活性、包容性更为见长的文体,散文对于写作者个体生命的浸润程度要求更高,也正因为此,散文写作中尤其具备拓宽看待世界眼光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差异性的观察与创造。回首2021年的散文创作,我个人最大的阅读体会,就是散文的写作疆域更加广阔,美学探索也更加丰富。其中不乏超出我们固有想象的新鲜文本,为我们摹画出动人的时代表情,他们对历史的想象和当下生活的思考,与美好生动的心灵跃动连在一起,成为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光。

17、马旷源的这篇评论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三期的《文学界》上,首次把淡墨的作品定位为诗散文。

18、茨维塔耶娃认同这种把诗歌作为文学努力之顶点的看法──这意味着把所有伟大的作品,甚至伟大的散文作品,跟诗歌等同起来。“普希金是个诗人,”她在随笔《普希金与普加乔夫》中总结道,而“他这位诗人在‘古典’散文《上尉的女儿》中展示的力量,是他在别处所难以比拟的”。

19、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科交叉平台

20、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散文诗还有什么诗

1、真实的作品有好几种。有一种是一挥而就的。又有一种是精心写成的,比前者所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因为前者根本没有花费什么劳动,不过要作到一挥而就,可能事先需要进行大量的劳动。

2、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3、可以使文章显得新奇、有趣。

4、这么说来,“诗人散文”,该说成“诗人的非诗文章”才算恰切吧?看起来,现代汉语诗人们全都在用散文写诗——散文化并不是现代汉语诗歌的可能性,而直接就是现代汉语诗歌的一个特性——相对于古代的汉语诗歌多为韵文,现代汉语的诗歌,正可视之为分行的散文——而这又出于现代汉语诗歌的一项最初的自我确认。如果要说内容,那么,就像散文可容纳任何内容而难以(不可能)指认出什么专门的散文内容,现代汉语的诗歌也同样不会有专门指定的诗的内容(这跟古汉语的诗歌相同)。

5、其次,忠于原诗,扩展诗意。由于诗文短小精练,它不能把所有与内容相关的细节写得十分明白、全面。

6、①但丁:《神曲》第八篇,王维克译。

7、对于《大峡谷之恋》的反响,雪川先生在编辑有关淡墨的诗、文评论集《诗散文的灯光》的《序:催生诗散文的春风》一文中,曾有如下表述:“《大峡谷之恋》刚一出版,评论家、大学教师王乙、李明生、杨荣昌、周天忠、方然(高小和)等理论家就给淡墨的《大峡谷之恋》写了评论。1987年12月5日的《昆明报》还用了《‘淡墨热’和〈大峡谷之恋〉》为题发表了文章。”

8、东方朔《诫子诗》:“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馀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东方朔向来以滑稽著名。他是一个大隐士,但不隐于山林而隐于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生活无忧,也能悠哉世间。因此把自己多年心得倾囊传授,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溢于言表。东方朔洒脱不羁,但是这首诫子诗中的他却与普通的父亲没有分别。

9、文涟散文的感染力,除了来自于“内心和感情因素的真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充满诗性的语言。在他的散文中,常常运用诗的思维逻辑与情感结构,行文中跳跃着星星点点的感悟,闪现着鲜活的意象,使语言具有浓浓的诗意。文涟也喜欢写诗,尽管写得不多,但是他知道如何锤炼诗的语言。正如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所说:“我努力让自己像写诗一样写每一篇散文,觉得自己还是个诗人。”如果每个作者都能“像写诗一样写每一篇散文”,那么他的语言一定会流淌着生动流丽的韵致。散文的诗性语言,主要表现在能够强化作品的音乐性上。假若一篇散文追求诗的品性或者写得像一首诗,那么它就很容易走近音乐。文涟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词语运用和句式选择两个方面。

10、㉒聂石樵:《古代诗文论集》,《聂石樵文集》(第11卷),第285页。

11、㉖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187页。

12、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

13、《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春》唐代: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4、⑮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293页。

15、有时在写散文的时候,作者会信用诗词作为写作内容穿插到散文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很有特点。其作用也非常大,引用诗词可以使散文更加富有韵律感,还能使散文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徐绵起名馆请提供需要完整信息资料、宝宝姓氏:宝宝性别:期(阳历(即新历):月)(省市)包含姓氏起1字2字名(任选其):宝宝父母姓名:(宝宝辈名字免重字或发音相同)其要求意见接收名字QQ邮箱

17、除了这些,淡墨的成就,雪川在编辑有关淡墨的诗、文评论集《诗散文的灯光》的书序《序:催生诗散文的春风》一文中,有着生动的描述:“他的作品有的被选入中学辅导教材、县志、被列入西部散文排行榜、被写作学研究生班集体研读、被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研读并写出毕业论文硕士论文、被选入散文年选、散文诗年选等30多部多人合集中、被制作成高考试卷,在全国各地使用、被高校汉语教研室的老师制作成语音教材,等等不胜枚举”

18、那么,究竟由谁来判断呢?当然是批评家或评论家本人,不论他是多么愚昧无知。有些人否定一切,不肯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就算他们也有思想的话,只引用公认的见解;只有这些人的那种学究式的批评才是真正有害的;他们才是社会的败类,他们不忠于过去的伟大作品,就如同假艺术家不忠于当代的伟大作品一样。如果他们不尊重过去的传统,不树立自己的信念,他们就没有资格写作。

19、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20、“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四、散文包括古典诗词吗

1、一个突破,是第一次拥有了博客,写文章、发表,自由而畅快。网络世界毫无拘束的洒脱,使淡墨如沐春风,他的文章一发表,点击率飙升,评论也旋踵而至,网络认可度高,年过古稀的他,竟然成了网红——他在博客、网络上发表的文章点击率超过三百万人次!

2、诗这种言语方式,我想,指的也并不是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废名说旧诗是诗的形式散文的内容,新诗是散文的形式诗的内容,其实是不恰当的。诗的写作,不应去限制其形式和内容,也不应受到形式和内容的限制。在运用古汉语的思维和写作里,诗不应被错认为仅仅存在于几种韵文之中;在运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和写作里,诗更加凸显其独特的自由。由于甚至没有强制性的、约定好的现代汉语的韵文文体文类,没有(不要!)那么一套游戏规则,现代汉语的写作,大概可以说全都是散文,现代汉语诗歌对音乐性的追求,也不得不建立在散文化的基础之上。

3、(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一般可以直接标成一段。如,鲁迅的《野草》。

4、年轻上进的淡墨,踏实好学,勤奋努力,深受学校领导器重,被纳为年轻干部培养对象,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很快,工宣队就进校了,知道淡墨会写诗、写文章,认为他绝对有问题,把他关了半年之久。那时因携带刊物不方便,淡墨就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剪裁下来,单独订成一本。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诗文,红卫兵、工宣队找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却在他的手抄本中,找到了序言中的一句话:“让政治口号在艺术中破产吧”,认为有问题;另外,淡墨有句诗:“扛硬板板的军官也不稀罕/我顶着宇宙所有的星辰”,也被认为是攻击解放军。为此,他险些被打成“右派”。幸好,他的一首歌颂“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朗诵诗,将他从危局中解救出来。

5、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文采当然远不及古代骈体,却也总是不怕重复地朗朗上口。有一次我被邀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前来祝贺的官员居然有五位完全重复一个同样的开头:“金秋十月,桂子飘香,莘莘学子,欢聚一堂。”后来又有一位官员只把“金秋十月”改成“金风送爽”,后面十二个字还是一模一样。我想大笑又不能不掩口,因为四周都觉得这才像是好文章。

6、体裁上: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7、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8、清代郑燮《为二女适袁氏者作》:“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这首诗。贫困如斯,却气节如此,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女儿女婿更当为之骄傲。如此家风传世,郑板桥当真没有折没了历史上的美名。

9、对艺术所作出的愚蠢的或狭隘的判断,本身都是从这样一个信念出发的,那就是,伟大的艺术一定要像它从小就学会尊敬的那种艺术一样。

10、⑪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307页。

11、维庸的诗人生涯是“在我三十岁那年”开始的,鉴于他所过的那种放荡的生活,他的精力在这时应比一个循规蹈矩地生活了四十年的人耗费得更多。

12、②委拉斯开兹(Velásquez,1599—1660):西班牙画家。

13、㉔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79页。

14、(4)韵脚诗: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每一行可标为一段。

15、风筝把所有的思绪与心情拴上一根长长的线放飞然后用眼望着那头用手牵着这头借着风的翅膀让浓厚的爱在空中飞舞那拴了温柔与恬静的的思念在风中徜徉徜徉放飞在日头腾起的那一刻夏日晴空里儿子那欢快的笑声在风中吟唱那拴上的哪里是思绪分明是儿子欲飞的翅膀我把爱化成了一根长长的线用手牵着这头用眼望着那头每当夕阳西下收回放飞的长线轻轻的抚着那刚刚长出羽翼的绒毛呵这是我最最心爱的一只小小雏鹰不过是你假期小小的旅程短短的几天妈妈竟把这心情演绎成了风筝妹妹频频发出了你的快乐我的心情也染成了金色飞吧飞吧我的小小雏鹰你的理想在妈妈线的那头妈妈的爱就在线的这头也让这美丽的心情飞吧飞吧让它尽情的在这美丽的世界里徜徉徜徉一根牢牢的线再怎么样都飞不出妈妈的爱与关怀

16、①《流浪者》,第二章,作者不明。小站注:早期英语诗。

17、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18、作为文学作品的诗当然是没有曲谱的,它的音乐性藏在语言本身里,诗人的专长是把语言的音乐性加以发扬利用,使文字效果和音乐效果相加或相乘。作诗叫“吟诗”,诗的定义有一条是“文之成音者也”。都指出了诗这种体裁的特性。语言,在未有文字之先,固然是用听觉来接受的,即使有了文字以后,听的机会也比看的机会多,何况还有不识字的人。经过那么长的时间,由那么多的人使用,在使用中不断调整修改,它已经针对人们的耳朵发展出规律来。诗人掌握了这套规律,讲求作品的节奏和音韵。散文可以不故意讲求这些,诗则必须讲求;散文作家如注重语文的音乐性也是浅尝即止,诗人对诗的音乐性则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

19、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20、把以上这些话的意思作一总结,就是:学诗由认识音节开始,直到文字和韵律合作无间;由事物引发想像开始,直到以想像再造世界。

五、古诗中的散文句式

1、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聱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羼入。

2、如果你竟把一首挽歌的词去配“古城今晚好热闹”的曲子的节奏和速度,你不是在有意开玩笑,便是一个坏艺术家。雪莱的那首《含羞草》便是一首最坏的诗,至少也是一位名诗人的最坏的作品。因为它的旋律听起来同“花园里长出一棵小桃树”一样。但是雪莱以后清醒过来了,写出了《钦契一家》的第五幕。

3、“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4、㉕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121页。

5、我没有用“鉴赏家”这个词,因为一提这个词就令人想起占有欲,鉴赏家总是企图以一种价格买进一件珍品,再以另一种价格卖出;我不相信这样的人会看到过什么作品。因此,让我恢复艺术爱好者这个与愚蠢同义的时髦字眼的原义,它的原义是同“爱好”一词相近的。

6、父爱是一本无字的大书,读着,就有永远不竭的力量,在我们生命的信念中升腾;父亲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不懂得真爱的人永远无法登上峰顶,当你明白他的用心良苦时,你就觉得他亲切和蔼。自古至今表现父爱情感的诗词作品数不胜数。

7、李商隐是晚唐独树一帜的著名诗人,其诗立意遥深,题旨婉曲,多借典抒发政治见解并寓以浓烈的个人情感,叶燮评价义山诗“寄托深而措辞婉”①,可谓恰当。义山诗的比兴深微与难解引起了笺注者极大的兴趣,然注者数家,多刻意推求,流于穿凿。王汝弼、聂石樵先生笺注的《玉溪生诗醇》已于1987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近年又列入《聂石樵文集》第七卷,由中华书局于2015年再版。聂先生在序中提到:“注本是以冯浩评注为主,同时参考其他各家的笺释、评注,加以补充、校正、钩沉、索隐而成的。”②王汝弼和聂石樵先生的注本扬弃了旧笺注家的解诗方式,审备精详,时见新意,颇多精到见解,而笺注中体现出的古典诗歌研究方法无疑可以为我们后辈学子如何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8、“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今晚,又是一片秋雨潇潇,冷风瑟瑟。雨敲打着门窗,风吹落了白杨树叶满街飘移,昏鸦在四处躲雨的夜空里不时地鸣叫着。虽说那些漂泊的日子已经离我渐渐远去,但那些在漂泊中相遇相知的朋友,却越来越像是一座座雕塑屹立在我的心海中,成为我一生的珍贵财富。特别是那个艳辉,她那清丽灵秀的面容,她那善解人意的心肠,尤其是她那送给我的清纯而真挚的友情,一直在我的心里珍藏着,如同秋日晚霞滴血的高空里那排着人字形翔翔远去的大雁,那一阵阵隔空洒下的令人心醉的鸣叫声,就好像是一首首令人撕心裂肺的诗,一支支让我激情涌动永生难忘的歌。想至此,我灵然一动,仿佛一瞬间跨越了上千年,脑海中又浮现出唐人张继描绘的画面:

9、当然,文涟的散文语言也有不够精粹,不够准确的地方,诸如“寒冷空气的浸入”、“涔涔泠泠”、“泠泠瑟瑟”、“翔翔远去”、“眷慕”、“灵然一动”等词语,都有生造之嫌。文学语言表达的最高要求是刺激和唤醒读者的记忆和想像,作家应当尽量遵循一定的规范。这和出于情感表达的特殊需要,通过对语言的各种变异寻求语言表达的陌生与新奇并不矛盾。须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成败全在于所下的功夫的深浅。

10、我们必须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在时空上进行恰当、合理的想象,来扩展诗意。《咏柳》一诗中,围绕“春天”想一想还有那些事物可以充实进去,如归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几只鲜艳的蝴蝶,在花从中翩翩起舞;还可以想象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等等。这样,文章就充实丰满了。

11、企图在诗和散文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纯粹是愚蠢的事,可是,倘若一定要把这两种艺术区别开的话,我们也可以用那条界线或任何别的界线。在诗里,是理智受到了某种东西的感动。在散文里,是理智找到了它要观察的对象。诗的题材是原先就存在的。

12、“从——浦口——山上——发脉——,一个墩——,一个炮———,一个墩——,一个炮——,一个墩——,骨骨碌碌——几十个炮——赶了来——,结成——一个——穴——,这个穴——叫——荷花出水。”

13、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扩展资料:在文章引用古诗和人物事迹的手法是“引用”。

14、“一个抒情诗人最好不要活过三十岁”,其实这句话就是说绝大多数人一过三十岁感情便多半枯竭了,至少不再那么奔放了,不能打动他整个身心了。这当然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因而是不正确的。

15、他再次开始投入创作,《滇池》《边疆文学》这些刊物的编辑还记得淡墨,还认识他。最有意思的是,重新步入文坛后,他又与当年读大学时曾向他约稿的人民文学编辑周明不期而遇。大学毕业后,淡墨被分配到了内蒙古,与周明再无联络。2017年1月,江苏无锡举办华夏散文大奖赛征文,淡墨的诗散文《酒神》在征集到的七千余份稿件中脱颖而出,荣膺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颁奖嘉宾、当代作家、中国文学馆副馆长周明,就是昔日的人民文学编辑,对淡墨记忆犹新,故人相逢,格外欣喜。

16、走进春天,走进桃红柳绿的记忆,春天的花语,那么贴心,那么柔情,那么温暖,所有的记忆都有花的香息。与春天相依,沿着春雨的淅沥,种下淡雅的诗句,采一抹新绿,刻上时光静好的期许,静立花前,念你,等你,让思绪漫过天际,化作你诗里的韵律,在初心里栖息,读你,懂你,在那初遇的地方,依然春风十里,依旧染着灼灼桃花的讯息。

17、文涟在大学读书期间,曾经听过我所讲授的写作课。我深知大学的写作课不能造就作家,但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科班出身”,此之谓也)。文涟可能有感于此,倾心于此,所以他的散文创作很注意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功夫。被称为作者自叙传的散文,其语言是作者的个性气质、生命情调的直接体现,最具个性色彩,最能展现作者的创作本色。希望文涟能够继续沿着这条路不断探索,执着前行。

18、因为,我已经再也没有希望回到塔斯卡尼去了,芭拉特塔。①

19、●暖心一幕!水富城管蹲身为小贩系鞋带(视频)

20、●昭通“自强诚信感恩”主题运动文化公益展示活动(图集)

六、散文中包含古诗

1、⑬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209页。

2、①(清)叶燮:《原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第448页。

3、你想表达某种概念,以及随着这种概念而产生的感情,或某种感情以及随着这种感情而产生的概念,某种知觉及其引起的感情,或某种引起感情的印象等。最初你用长啸或大叫来表示,进而用舞蹈,用音乐来表示,又进而用带文词的音乐来表示,再进而用带音乐的文词来表示,最后便进而用隐约带有音乐性的词来表示,也就是用音乐般的词,或有节奏的词,或有韵律的词来表示,而这种韵律保留了某些感情印象,或产生这种印象的感情本身的明确特征。

4、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中留下的印象,深刻、鲜明,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让文章长出明亮的眉目,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

5、本文选自《重点所在》(苏珊·桑塔格全集),苏珊·桑塔格著,陶洁、黄灿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

6、所谓明确也有多种不同。有一种是意义明确的请求:给我送四磅价值十便士一磅的钉子来。又有一种句法非常简洁的请求,如:替我买我爱的那种伦勃朗的画来。后一句话简直像密码一样不可解。这句话事先假定我们对说话的人要有非常细致入微的了解。这就超过大多数人对别人了解的程度。它可以有种种不同的意义,说这句话的这些人,几乎各人有各人的意义。一个外人听来,简直是不知所云。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生态是2021年散文写作中的热词。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仍然笼罩的这一年里,生态散文的创作热潮,尤其凸显了我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强烈的使命感。将自然万物作为书写对象,尤其着眼于通常我们看不到或者不关注的部分,主张跳出单一的人类视角,人与自然相互平等,这不失为一种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更为开阔的气派和格局。不仅如此,这样的视角和思路还时时警醒着我们,该如何认识自然、如何与自然相处、进而如何认识人类自身乃至这个世界。更重要的,这不仅是在强调人与自然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甚至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寻求一种创造性的文明与精神的出路。这也是生态散文最为振奋人心之处。

9、无韵现代诗就是分行书写的散文。

10、在现实中,文学共和国是贵族。而“诗人”向来是一种“贵族称号”。但是在浪漫主义时代,诗人的高贵与优越性已不再被划上等号,反而是扮演一个敌对角色:作为自由之化身的诗人。浪漫主义者发明了作为英雄的作家,这英雄是俄罗斯文学的中心(俄罗斯文学直到19世纪初才启航);并且,碰巧,历史把修辞当成一种现实。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们是英雄──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他们要成为伟大作家,而俄罗斯文学则继续孕育有关诗人的浪漫主义概念。对现代俄罗斯诗人来说,诗歌捍卫不墨守成规,捍卫自由,捍卫个人对抗社会、对抗可怜粗劣的现在和群众的叫嚣。(彷佛散文最终的真正状况是“国家”。)难怪他们继续维持诗歌的绝对性及其与散文的截然不同。

11、抽烟、咳嗽,每天喝一杯罗汉果枇杷茶,润喉清肺(dú)化浓痰!

12、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3、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14、jingshiwenhui

15、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16、①基多;《诗集》,第十一首。

17、宋代苏轼有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人人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日后可以飞黄腾达,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众望所归。苏轼却在他的诗句中表达出了希望孩子愚钝一些的想法。之所以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愚钝一些。也是因为他看破了世事,他在事业上一波三折,屡受重创,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和自己一样仕途坎坷。苏轼知道,所谓名声,还有地位,都是虚的,只有平安才是最重要的。他并不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只是希望孩子大智若愚,不受人陷害,没有灾难和祸患。在苏轼的这首诗中,有着玩世嫉俗的意思。

18、⑳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90页。

19、⑫聂石樵:《玉溪生诗醇》,《聂石樵文集》(第7卷),第3页。

20、偶尔也有聪明人提出,诗人应吸取散文优美之处。这不过是将前面所谈的控制引伸一步而已。散文并不一定要有感情。它可以描绘感情但不一定要这样作。

1、倘若但丁仅只是借用了阿诺·达尼哀勒①的韵脚和阿奎那②的神学,那么,丹特父子出版公司就不会在一九一三年还出版他的诗了。

2、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抓住了诗人的中心思想,即可以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扩展诗意了。

3、所谓节奏,就是由声音的长短、高低、轻重、快慢和顿挫形成的秩序,长短、高低、轻重、快慢和顿挫,相互间错综配合,连绵不断,可能产生的变化几乎是无限的。在音乐里面,长短、轻重、高低、快慢都是抽象的音符,在诗里面却是有意义的字句。诗人不但追求节奏,也追求节奏和诗中的意义融合为相得益彰。由不认识节奏到认识节奏,需要培养“节奏感”,培养节奏感最简易的方法是多听音乐。在音乐里面,节奏的变化丰富,相形之下,语言的节奏到底简单,认识了大巫,对小巫就不会陌生了。

4、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5、这样一种诗歌定义,实际上是同义反复──彷佛散文与“散文味”是同一回事。而“散文味”作为一个贬词,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这恰恰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念。(据《牛津英语词典》,最早以借喻方式使用这个词,是1813年。)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特征的主题之是“为诗辩护”,而在这辩护中,诗歌是一种既是语言又是生命的形式:一种强度、绝对坦诚、高贵、英雄主义的典范。

6、假使她们仅是为了金钱才爱我们,那么,我们就只爱她们这一刻吧。①

7、亚里士多德说,“善于使用比喻就是能迅速地领悟到事物的关系,它是天才的真正标志”。他所说的这种词藻丰富,文思敏捷,便是澎湃的感情能推动思想的一个明证。

8、国庆长假的几日里,我是在读书写作中度过的。由于西伯利亚寒冷空气的浸入,使得边塞西域的小城连续几日阴雨连绵,看不到逶迤起伏的科古琴山,看不到蜿蜒流淌的伊犁河,甚或是远处的楼房和树木也都朦朦胧胧被阴云密雾遮盖起来,使得人的眼前一片迷迷茫茫。大街上的行人稀疏寥寥,即使有那么几个,也大多穿起了冬日里的衣服,或缩着脖颈,噤若寒蝉;或举一把冷色的小雨伞,低着头,急匆匆地走着。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