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宋神宗熙宁九』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这首词是苏轼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想起了分别已经七年之久的胞弟苏辙,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瑞克祝onebook所有书友中秋快乐,一切顺利,美好幸福!

3、“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停留密州时所作,写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

5、阴晴圆缺悄无恨,豁达胸怀心中藏。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8、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9、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0、(答案):B(答案解析):《水调歌头》,词牌名之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故本题答案选B。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3、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14、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15、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16、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7、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18、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19、每首诗歌的背后都有故事

20、HowOftenDoestheBrightMoonAppear?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拼音版

1、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所以词的结尾他说的就更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长久啊,主要的指的不是兄弟的情义长久,是说生命长久。既然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做通了,你已经想明白了,月亮不可能永远又圆又大,人生不可能永远这么圆满,这种事自古而今都是很难全的。那有一个办法能稍解心中的忧患,共同抬头望着一轮明月,借着这千里月光,传递自己对亲人的一番情思吧。让我们共举头望明月,祝愿彼此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共享人间欢乐。

4、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年龄39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5、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6、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

7、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8、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10、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1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首词。

12、“把酒问天”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

13、古代的文人雅士是很喜欢喝酒跳舞的,我们熟悉的李白就有这样的诗句可以证明。

14、《中国诗歌故事》选材包括《诗经》、《史记》、《汉书》、《古辞源》、《全唐诗》、《宋词》、《元曲》等十多部古典书籍,选出几百个诗词故事,包含300多首诗歌,牵扯到历史人物500余人,跨越中华五千年历史。让您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中国诗歌!

1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16、显然,跟前人相比,他是有所创新发展的。李白的月光如水,是静态描写,是静态美;那你看苏轼的,兜兜转转,高高低低,是动态描写,是动态美。苏轼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味道。

17、请点击上方“热冰经典朗诵”,

18、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19、“桂花几度圆还缺”(唐·李贺《有所思》)

20、那年,苏轼年界不惑,贬官后四处漂泊,已经七年未见胞弟。在异乡的中秋夜,大词人心中悲苦寂寥之情可想而之。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用旷世少有的大气魄上行太空,神游琼宇,一笔落下已经是天上人间。而到了下半段,虽有恨离别的情思,却也有“此事古难全”的达观,以及“千里共婵娟”的浪漫理想。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1、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2、(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3、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4、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意思是: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8、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9、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10、东汉·曹操·奸雄的天下归心梦·《短歌行》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是词,因为在那个时候,苏轼写了几首词,带怀念写到自己在节日当中最弟弟的这种思念之情

13、这个时候的苏轼,父亲、母亲、姐姐都去世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除了子女,就只有苏辙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这样的感觉,等我们长大了你们自然会明白,想念一个人会孤独、会愁苦、会揪心、会失眠、会大哭、会大笑……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1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16、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17、(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18、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他的弟弟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从文中的“兼怀子由”,便可得知。

19、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20、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注音版

1、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明月千里寄相思,是明月将分居两地的人相连,是明月将思念的心相牵,对明月的共同的爱使分离的人们心神互通,共享这一轮圆月,共享大自然的馈赠。词的主题的意境美就在于审美主体通过明月这个审美共同体,获得了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这是一个情感内化、审美提升的过程。

3、乘风而去这种形象自由轻快、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没事乘个风啥的也不是苏轼的专利,“乘风归去”是不是苏轼最先写出来的?不是,仍然是学习借鉴前辈们的,如: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5、水调歌头⑴·明月几时有

6、这个词的词牌叫“水调歌头”,题目是什么呢?“丙辰中秋”。这丙辰是哪一年呢?丙辰在北宋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40岁,在密州任知州。密州啊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也就是诸城市的市长。这首词严格来讲,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

7、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10、《江神子·恨别》苏轼|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1、下片呢,下片非常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要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非常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作者开始啊,给他自己,也给大家,做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12、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4、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7、(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18、(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9、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20、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舞蹈视频

1、如果在古今众多诗词中只挑选一首来咏中秋的的话,我会选择苏轼作于差不多千年以前的这首水调歌头。不仅仅因为他的传播很广,更因为他代表的人间意境。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TotheTuneofPreludetoWaterMelody

4、“人生有离合”(唐·杜甫《垂老别》)

5、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6、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7、《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诗酒趁年华

8、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小序吧,这序不长,只有15个字,把词的创作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丙辰中秋,中秋节这一天。欢饮达旦,我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喝酒,喝的高兴,从晚上一直喝到白天;从有月亮喝到月亮没了,太阳出来。喝成什么个效果啊?大醉,喝得酩酊大醉。在无限的醉意当中,特别地想念子由——我的弟弟。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因为喝醉之后特别想念我的弟弟,所以写下了这篇中秋词。

9、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10、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11、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1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3、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5、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16、(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19、北宋·宋祁·一首词撬了皇帝的女人·《鹧鸪天》

20、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许浑学习谢庄,苏轼学习他们两个,“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也就是打通了人情感共鸣的任督二脉,遂成了千古名句。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3、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4、要是听着好,转发并赏毛!

5、近代·李叔同·N个版本话《送别》·《送别》

6、唐朝·慧能·六祖智慧的开悟诗·《菩提本无树》

7、总之,屈原有一首长诗叫《天问》,这些个问号啊,太多,苏轼说我要一个就好了:“明月几时有?”够了。

8、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9、“高处不胜寒”是说“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0、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