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131句登高古诗词鉴赏(古诗鉴赏登高)

一、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

1、“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可是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他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

2、老杜西南天地间,立言不朽万世传。千年而后我们回望唐朝,回望西南,回望夔州,历史的风烟湮没了太多的风流人物,而老杜宛如一个文化坐标卓然天地间,他的《登高》则如滚滚江河中永恒的浪花一朵。

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杜生前是否已预知《登高》必为惊人之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老杜生前是否已预知身后《登高》所获得的千古殊荣?

4、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5、《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6、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

7、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8、紧接着杜甫写下了《登高》中最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渚清沙白,尽在眼底,飞鸟徘回,举目可及,似乎诗人的心情也因此从天风浩荡的激越中平静下来,但是这种平静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弹和平庸的失落,继之而起的深沉的压抑感更是让这种悠扬的平静生出一种一默如雷的深邃感和震撼力。无边落木,萧然飘落,道尽了秋意遮天蔽日的苍凉,不尽长江,滚滚而来,道尽了世事蹉跎的沧桑,在尽在眼底举目可及之间,无边不尽陡然而出,直如异军突起,读来不由自主随着诗人一同扩大其心胸,开阔其眼界,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之渺小,滔滔物议之微不足道。

9、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10、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1、上述鉴赏语,已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对老杜《登高》一诗的定评、至评,已与老杜的《登高》一诗浑然不可分。凡研读老杜《登高》者,总绕不开上述鉴赏语,毋宁说,这些鉴赏语已成为《登高》的一部分而引领着一代代的读书人走进杜子美的世界。

12、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13、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4、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5、《登高》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似无心为之,竟浑然天成的通脱磊落,又足令赏诗者击节赞叹做诗者废然忘返。下面我就从结构上逐句分析一下,以资方家斧正。

16、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17、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18、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19、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20、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忧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感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者思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悲己,忧国、感时、思家、悲己的情绪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杜甫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二、古诗鉴赏登高

1、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5、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6、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7、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8、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9、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10、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1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2、思路:结合原文,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再···然后···这种连词很重要。),然后看看有没有写作手法,诸如开门见山,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等。手法:首先理解诗歌(实在不理解诗歌可以翻译成现代文来理解),看看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然后解释诗歌的哪里哪里运用了这种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最后要加上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13、《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14、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5、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1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杜笔锋一转,直言并非“悲秋”,实乃“悲事”“悲己”。家国万里,漂泊西南天地间,近十年而不得回归国都,回归中原,回归故里,这是国事家事之悲;长年客居他乡,暮年疾病缠身,重阳独自抱病登台,这是自我感伤之悲。罗大经品此联14字含八层意,诚为精确;于老杜而言,此联纯乎写实。

17、胡应麟云:杜“风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胡以梅云: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唐诗贯珠》)

18、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9、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20、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三、登高古诗词鉴赏

1、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2、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3、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4、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5、08全国高考诗词鉴赏课件wenku.baidu.com/view/b148a9d184254b35eefd34html

6、“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诗人由远及近,秋雨过后,景色清明,菊花四处开放,金黄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娆,皇宫御苑里面,霜染红叶,幻若云霞,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气象。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8、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9、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10、况且秋高万里,落木无边,伤时忧世,困病缠身,凡此种种,诗人慨以当慷,挥洒义气,志出八荒之表,神游六合之外,昂然举首顶天立地,吞吐天地的气魄胸襟,去日无多,尤不忘国难之伤,几近乎超人,突然转而为一杯酒感叹,平实亲切,自然真挚,既没有堂堂大言的矜夸,也没有飘飘高世的自许,而是一个平常的多病老人。这婉转跌宕的收笔,不更显得六句奔雷之势一句黍离之情的难能可贵吗?不更显得伟大的诗心生自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的惊心动魄与一往情深吗?这一句想要喝酒不可得的慨叹,宛如劫火度尽后的山青水碧,轮回出落后的鼻直眼横一般,每读一次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每读一次都让我重新品味太白固不可及,至如少陵又何尝可及的绝望慨叹。

11、“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如此高度评价老杜的《登高》。

12、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所作边塞诗驰名,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歌意境开阔,诗风爽朗俊逸,感情含蓄细腻,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绮丽,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4、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15、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16、独登台:时逢佳节,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举目无侣,故云。

17、浊酒:混浊的酒,指劣酒。

1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2清沙白鸟飞回

19、“风急”是触觉所感,“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所及,“猿啸哀”是听觉所知;“渚清沙白”是静,“鸟飞回”是动;“清”和“白”状物之色,“飞回”状鸟之态;正因“风急”,因而猿啸更“哀”,而鸟飞愈“回”;“天高”是仰视,“渚清沙白”是俯视,“鸟飞回”可谓平视。两句14个字“风”“天”“猿”“渚”“沙”“鸟”6个意象,有形有声有色有态,不经意似的,老杜以一个中原人的审美视角信手捕捉了最能体现夔州特色的自然景物,构成了永恒的新鲜画面。

20、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四、登高诗句鉴赏

1、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4、回到公元767年,回到夔州山头,回到长江之畔。

5、来源:《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刘学锴、袁行霈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6、a long climb

7、繁霜鬓:白发日多。

8、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9、记住,诗词鉴赏有套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受到贬谪的愤懑。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出情语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忘我的心境在鉴赏一句话时,先将它翻译出来,再做点评,一定有分

10、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

11、《九日登高》整体风格秀丽明快,飘逸洒脱,清新活泼,积极乐观,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12、杜甫《登高》这首诗既描写了深秋万物萧条的自然“悲”象,又写了自己年老体弱多病的悲观和凄凉。尤其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引人入境。

13、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14、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5、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6、“君子登高必赋”,老杜当然不忘孔夫子的教诲,何况老杜自知“诗是吾家事”。回到草堂,老杜心事浩茫,铺纸研墨,提笔作诗。

17、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18、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19、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新停:最近方停。时杜甫因病戒酒。

20、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五、登高诗词讲解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老杜以白发和浊酒入诗,看似漫不经心的轻轻作结。其实,老杜之悲丝毫未减,反倒又增强十分。“艰难”上应“万里”,点明国运和自身命运的双重艰难,艰难的国运导致了自身的艰难,艰难的自身期盼着国运不再艰难。“苦恨”,此处作动词,与下句“新停”相应,可训为“极其遗憾”。“繁霜鬓”,老矣,衰矣,来日无多矣,无能为也矣,能不“苦恨”乎!“潦倒”,因为贫困,因为穷途,因为失意,因为“艰难”。“新停浊酒杯”,人生无奈至不能以酒浇愁、不能以酒解忧之状,何其悲哉!但是,老杜纯然悲伤乎?非也。当老杜自觉地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家国艰难的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犹如当老杜把一己之悲伤安置在夔州江山光阴的宇宙大背景中时,自成悲壮。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南国不一样的重阳景致,这是孤独感伤的老杜心中的夔州风景。一“哀”字,奠定了首联的基色。“急”以言秋风之速、猛、冷,“高”以言秋天之清、远、旷,高天急风中衰弱的老杜听猿啸而哀从中来;“清”以言渚所在江水的清澈、清冷、清寒,“白”以言岸边沙地之白净、白素、白冷,“回”以言急风中鸟飞之回旋、回还、回翔,在既“清”且“白”的冷色调中那在急风中羽翼凌乱的飞鸟,像极了夔州高台上思绪起伏的老杜。

3、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老杜毕竟是老杜,他以万钧笔力续出了颔联。

6、个人以为,《登高》的特殊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魄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者缺断不会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的震撼力。杜甫自称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如《登高》这样举重若轻,随意挥洒竟然卓然成恢宏之势的神来之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的真实写照吧?

7、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8、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9、万里:远离故乡,指夔州距长安遥远,回京无望。

10、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这期间他目睹唐王朝扩充兵力,开疆拓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其中《兵车行》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11、当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全诗最后一句。这一句与上一句势成流水,而又对偶颇工。早年我曾为潦倒所惑,以为是诗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艰难,因此以为是全篇瑕疵。后来得知当时杜甫因肺病刚刚戒酒,新停浊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书境遇,便对此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前六句激昂震动,势隐风雷,第七句微言大义,以国运身世为憾,寄意深远,都曾一见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质朴,实在不是当初少年如我能够深切体会的。在艰难苦恨繁双鬓的萧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浇愁也不可得,这个纯粹个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籍,这中间的谈言微中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12、《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3、《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4、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15、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16、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7、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19、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20、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六、登高诗词鉴赏及解析

1、重阳又至,老杜心绪不宁:登高还是不登高,这是个问题。

2、20于读书日

3、1试用诗歌意象来营造维度http://wenku.baidu.com/view/51e77bedb8f67c1cfad6b8html2用"批文入情法"赏析杜甫诗歌。登高http://wenku.baidu.com/view/afeb25ebb8f67c1cfad6b80html

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高

5、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6、装帧精美书香玉坠精致礼盒

7、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8、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9、登高去!这是重阳节,得登高去!老杜已经计划来年春天就辞别夔州了,下一个重阳节,身在何方?登高去,登高解愁肠,登高望故乡,登高求吉祥。

10、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2、您的点赞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

13、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14、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5、说那么长...你好,你看过新浪网上的考生在线吗?请你把上面的2节关于诗词鉴赏的课给听一听,用不了你多少时间,15分钟左右。然后翻开你复习资料上的,只需记术语,顶天45分钟。1个小时搞定古诗词鉴赏。你在拿题目操练一下。我试过,考试的时候的确觉得赏鉴诗词很有方向感。

16、多病:杜甫患有疟疾、肺病、风痺、糖尿病、耳聋等多种疾病。

17、and with my hundred years of woe, i climb this height alone.

18、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9、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20、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4、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5、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6、后四句重点在于抒情,但情中又寓景。

7、“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如此精细分析老杜《登高》的颈联。

8、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9、2018/10/15榆木斋

10、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1、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