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心情说说

关于江南菱角的诗句和名言(144条优选)

一、关于江南菱角的诗句

1、(1)南湖采菱歌是常年居住在嘉兴南湖边上的许家村村民一边采菱一边唱的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乡土歌谣。农历八月采菱时节,姑娘们穿红着紫,坐在菱桶内,把布满河面的菱叶小心翼翼地拨开,慢慢采摘菱角,嬉闹间飞出一首首采菱歌,声情并茂。

2、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3、《尔雅翼》也云:『吴楚风俗,当菱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为繁华流荡之极。』

4、诗里平畴青稻壮,画中焦岗绿荷香。连宵澍雨轻轻下,料得今秋稻菽丰。团圆不再又何投?弄碎心头断藕。莲艇娇娘菱角拣,荷花新嫂藕丝拖。水云烟月市桥西,菱角荷钱已满溪。盈盈一水遍栽莲,碧藕牵丝不计年。

5、被这密如蛛网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绿野就变成许多色块组成的锦绣。“抱城斜”是指环城的干流与城墙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势态,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们给江南原野带来了生机。

6、菱角是水生植物,江南人采摘菱角不靠坐船,一个长约一米的大木盆便是采摘利器。把大木盆推下水,渔民三子一迈腿翻身坐在大木盆里,以臂当桨,划行在长满菱角的水域,整个人身体匍匐向前,两手迅速捞起湖面上的菱角植株,快速的将菱角采摘下来放进木盆里,植株又被她丢进水中,继续生长。

7、将菱角与荸荠、藕尖切片同炒,叫水三鲜,是一道非常清淡爽口的素菜。

8、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9、水面菱香起晚烟,斜风细雨泾吟鞭。

10、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可怜好风景,不解嫌贫家。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夸。但问乐不乐,岂在钟鼓多。客告暮将归,主称日未斜。请客稍深酌,愿见朱颜酡。客知主意厚,分数随口加。堂上烛未秉,座中冠已峨。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长跪谢贵客,蓬门劳见过。客散有馀兴,醉卧独吟哦。幕天而席地,谁奈刘伶何。

11、一只木桶里装满了煮熟的菱角,上面盖着小棉被。卖菱角的大嫂说,吃菱就要趁热吃,只有热菱吃着才又糯又香,放凉了味道就没那么美了。

12、五花肉或排骨沾染了菱角的清香,菱角也吸收了肉汁的香醇,两种食材互相成全。比板栗烧肉,更多了一份水生植物的清气。

13、其实,大清早我自告奋勇去菜场买菜,是存有私心的。在江南待久了,味蕾也会跟随时光的步伐,亦步亦趋。八月的时光,只爱两样时鲜,刚上市的鲜无花果,再有就是在菜场入口老妇提着竹篮叫卖的菱角。

14、菱被国人寓意“棱角分明”、“锋芒毕露”. 关于菱角的诗句 “路人菱湖探菱花,夜开昼合故性寒”;“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庸·浩然);“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终觉冷”;“绕城菱莲一千顷,三秋菱歌满街头”

15、欲望是人的生理、心理本能,无论是舍命,还是求生,都是为欲望做出的选择。生是为了奔向理想的终点而选择的道路,死是为了理想的完成而选择的奉献。从古至今无论是舍身忘死的义士,还是忍辱而生的勇士,都不失为一种大义凛然的人生境界。

16、然而秋信至如此,我今身何处?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羁旅人不禁想起远隔千里的故乡。

17、吴越楚三地是菱角种植的故里。百余载前包罗万象的《山阴志》就曾记:“菱产莫盛于江阴,每岁七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其中提到的正是今日浙江绍兴。

18、“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如楼阁,蛙声作管弦”是出自唐·贾弇《孟夏》。慈竹:又名“子母竹”、“钓鱼慈”。竿圆筒形,中空甚大,每节多分枝,叶在最后小枝上,花枝不具叶,常成束弯曲下垂。因慈竹竿枝如子母相依,故称“子母竹”。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称为“蜃景”或“海市蜃楼”。这几句大意是:江南的孟夏天气,慈竹的新笋竿枝相依,蜃气幻化如仙境中的楼阁,魅声一片就像那正在合奏的管弦。阴历五月是江南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梅雨季节已经过去,天气晴朗,蜃景时见,编束葱茏的慈竹,声如弦歌的蛙鸣……好一幅绚丽多彩而带有音响的图画!可用来描写江南仲夏景物。

19、此时,往往一坛米酒已经准备好了。一家人将这荷塘小炒,就着月色一起下了酒。如今想来,仍然还是最为惬意的事情。

20、梅雨才结束,这般暑风和煦、枕席清凉的场景,特别难得。不管在什么时代,“无事小神仙”都是让人神往的事情。

二、关于江南菱角的诗句和名言

1、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这首诗写干梅、空梅。梅雨无雨,诗人在这个季节,坐小船到了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小路上的绿阴跟前面一样,还要多几声黄莺的鸣叫。“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好美的山,好美的路。山路那么美,我想去看看。

2、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3、水八仙多入画入诗。写菱角与采菱的诗歌特别多。

4、其实不但是菱角,所有儿时记忆中的美食,哪一样还能吃出原来的味道呢?结论有时也很简单,只有自己劳作的参与,才能赋予食物鲜活的美味。你的付出打了折扣,美食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5、初入社会的我们犹如稚嫩的羔羊

6、梦江南江南梦,缥缈赛神仙。桃花柳叶月更朦。才子佳人画中颜。此时亦留连。忆江南江南美,处处画雨烟。少女柔情深闺泪。春去冬来景依然。只有秀江南。水乡碧水潭,陇上烟。云山翠竹鸟缠绵。连水天,池中莲。亭台楼阁邀仙岚。春水潺,百花含。娇妻玩童捉蝶鹌。秋水寒,白露沾。江枫苍骸弹悲怜。水乡渔者作乐,乌蓬笙歌;红颜女子,细雨胭脂。琼宇灯霓,古城柳溪;诗情画意,山水相嬉。寄江南凭阑忆江南,心茫然。夕斜望江南,心怡然。临风梦江南,心飘然。拾香寄江南,心随然。

7、这是一句诗,出自清朝诗人阮元的作品《吴兴杂诗》。原诗如下:

8、天晓岭根伤中倒,方知行过铁门关。

9、墨蓝色的碎发被风吹乱,却添了几分不羁。菱角分明的轮廓、深邃绝美的眼、粉红的薄唇、肤如凝脂、外加黄金比例的模特身材,天吖,那是人么?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1、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

12、在杜荀鹤眼中,生活是流动的。世间的如梦如幻、炫彩缤纷都是从流动之美中彰显出来。无论“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抑或“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似乎都昭示着人生美好、家庭富足,国力强盛、社会繁荣。这样琅琅上口的诗句在晚唐那样一个大厦将倾、风起云涌的乱世读来,不免有些伤感。

13、纵观今日杭城的日新月异,这里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鱼米之乡坐拥着千年江南富庶,杭州人——这一最为刁钻的食客群体——也因其对于食材的高标准要求和口味上的挑剔而闻名,令其他地域的老饕们甘拜下风、慨叹不已。客观而言,杭州这座历久弥新的古城所独有的味蕾印记也从未令人们失望。日复一日年复年,它依据时令的传奇、给予着美食鉴赏家们舌尖上的万千惊喜。

14、月明星稀,河流古道尽头闪烁着影绰的灯火;这是温香软玉的江南,更是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乐不思蜀的晚唐就这样沉睡于初秋的熏风,迷失在梦里的温柔富贵乡。

15、这个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从初出茅庐踏入社会后的经历。

16、(1)谁来读一读?齐读。

17、一旦除去它的外壳,破掉它的心防,呈现给你的,又是一份粉糯与柔软。

18、子云自得幽居乐,不恨门前辙迹稀。

19、也许偏好采菱胜景是父子相传的审美基因,梁武帝之子萧纲笔下的采菱一反父亲的怅然若失、颇具欢乐之情:“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盛夏时分,湖面上的小巧菱花淡黄浅白,点缀于青葱绿叶间。农家女忙完蚕事,撑一叶小舟,划入菱塘深处,采回的不仅是青红菱角,还有正值时令的鲜蔬野菜。边采边唱、且行且歌,绿水红裳、余音悠扬。天人合一的自然情缘,构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画卷。

20、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三、关于描写菱角的古诗

1、然而,百年后的煌煌盛唐,却有一人在苍茫暮色中眺望斜晖,落寞地把篱门紧紧掩上。隐于山间的王维望向咫尺前方:院中翠竹已添上一层新粉湖畔老荷早落下片片红衣。远方摆渡处的渔火星星点点,那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尽管周围是嫩竹、红莲、渡口、归人,世界热闹鲜活,自然生生不息,为何我心是如此孤寂?

2、时光已到青团扇,士女新裁白苎衣。

3、此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4、土埋处处铁菱角,半夜经由未觉难。

5、揭示课题后,是走进采菱课程,体会江南韵味。

6、菱角这个东西很奇怪,似乎这种水八仙中的传统食材蕴含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每每江南生活过的诗人都会留下几句关于菱角的诗句,尤以魏晋南北朝为最。《采菱曲》是魏晋乐府著名曲调,无名氏的《采莲童曲》:“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南北朝诗人刘孝绰《咏小儿采菱诗》:“采菱非采菉,日暮且盈舠,踟蹰未敢进,畏欲比残桃。”更有名的还有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也曾经作《采莲曲》:“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时至今日提起菱角,总能让人联系到一幅江南采菱图,想到秋日里美丽女子唱着江南小调,成群结队划着小船,穿梭碧水蓝天之下采菱采藕,最后满载而归的唯美画面。

7、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

8、粉粉的,糯糯的,有一股清气,像莲子。却没有我家乡水煮花生好吃。

9、但是如今的小学语文课文中,除了词串教学中出现“采菱”一词外,已经不再有采菱的相关内容了。江南富有情趣的采菱文化已经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班的学生80%是新市民子女,来自五湖四海。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老家见过菱角,见过菱塘。20%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虽然生活在江南水乡,也品尝过菱角,却没见过菱叶、菱花、菱塘,以及采菱比赛、剥菱比赛等民俗活动。

10、我没等到学校接新生的校车,在杭州南星桥老火车站的小吃摊前,研究起这黑呼呼的江南风物。

11、梅雨浸润着唐诗宋词。诚然,古人多钟情于雨,最爱以春雨和秋雨为意象,生发文字,铺排情感。但梅雨有梅雨的魅力与韵味,像“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

12、富贵在江南,味接茅台韵压船。西子苏仙常抱我,无眠。为听神州第二泉。时代着先鞭,玉采昆山白马前。桃坞宜兴中国梦,飞天。日出江花月更圆。

13、同样,刚柔并济这个词语也适用于我们的诗词写作。平时学习的平仄格律只是一种刚需,而置万物于信手拈来则是一种柔济,只有达到既不失平仄格律又能信手拈来的刚柔并济,那才能算是一个真正诗者,这也是我背诗词爱好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祈祷)(玫瑰)(祈祷)

14、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15、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16、菱角煮熟,剥去外壳,五花肉或排骨切块,入开水焯烫至表面变白捞出。

17、作为一名草根摄影爱好者,周末来到无锡锦园菱塘拍摄当地人采菱的情景。小小的菱角触发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想起童年每次品尝菱角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清浅的小古文《采菱歌》,会想起采菱的红船,想起一群小伙伴采菱的欢乐情境。

18、虽然田园生活惬意无比,但大丈夫隐居于此还是难免感到落寞而悲戚。

19、当岁月流转到夏秋交替之际,杭州被城市化热岛效应的闷热与躁动压抑得难以呼吸,而地处城市北部的西溪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土地:十余平方公里的湿地,用它的每一张叶片辛勤净化着略显浑浊逼仄的空气。

20、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四、菱角的最出名诗

1、你老娘喜欢给你准备剥好的菱角和雪豆。

2、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3、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

4、静听吴侬软语、细品水墨江南——每逢菱角成熟之际,江浙池塘纵横的绿荫深处,往往会荡漾出数只精致小巧的菱盆,其中端坐着及笄年华、巧笑倩兮的采菱姑娘。且看她们一边卷起缓带轻裘、微舒白暂纤臂,以手上的木板在盆边缓缓拨荡;一边随着粼粼的碧波穿梭在红菱白藕间,风姿绰约、眉目含情地采集着自然的馈赠;间或还有古灵精怪的游鱼灵巧地跃出湖面,惊扰一池春水,漾起层层涟漪。

5、提到江南,就不可不提“水中八仙”。

6、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7、而这一份美好的回忆,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自然还伴着快乐。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江南的菱角到了北方,竟被一些人当作装饰品。

9、“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是出自唐·李嘉祐《白鹭》。渌:清澈。顾影:回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逗:招引,戏弄。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有很多清澈的水流,白鹭站在水里,一面多情地顾盼自己在水中的美丽倒影,一面逗弄着轻轻的波纹。江南多水乡,故白鹭常出没其间。这里上句虽只言“渌水”,而白鹭亦在其中。下句写白鹭的动作,尤为生动,仿佛白鹭有情有思,颇知顾影自怜,戏水取乐。可用于描写白鹭,也可用于描写其他水禽。

10、菱,种于池塘中;叶浮水面,先开小白花;其实有角,有两有四;嫩时剥食,味极甘美;老则煮而食之。

11、《采菱歌》年代:南北朝作者:鲍照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菱沼》年代:宋作者:杨万里柄似蟾蜍股样肥,叶如蝴蝶翼相羌。蟾蜍翘立蝶飞起,便是菱花著子时。《采菱曲(四首)》年代:明作者:钱宰绿柳横塘曲,沧湾是妾家。菱歌不解唱,秋水照荷花。《采菱曲(二首)》年代:明作者:蒋山卿鹜舲乘滉漾,弭棹弄涟漪。拾叶萦荷盖,牵丝乱荇枝。比镜那能照,为盘讵易持。望美徒延伫,日暮重相思。《看采菱》年代:唐作者:白居易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

12、在金庸笔下的武林世界,外家功夫讲求的是刚猛克敌,而内家功夫则讲究以柔克刚,其实,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刚柔并济,收放自如,以不变应万变,最终才能克敌制胜。

13、菱角,独有的味蕾记忆——如今正抽丝剥茧、拨开历史迷雾,向世人缓缓走来。

14、雪花的菱角是时间的触角,总有许多是难以磨掉,朋友的相识是你我的相知,总有许多真挚难以编制,飘雪时节,用心有灵犀发送我的祝福信息,愿你快乐。

15、随即精致的小脸慢慢的垮了下来,菱角形的小嘴紧紧的抿着,一双善睐明眸,渐渐的又有些红了。

16、雨止天泛青,湖岸有柳。柳树高插入云与天相连。此时天边恰有一轮新月如弓,原来正是上弦时分。

17、时值盛夏,梁武帝萧衍饶有兴味。他漫步宫闱内外,偶遇一二八年华的采菱少女。阳光映衬下她手腕的珠绳熠熠生金辉,头顶的环钗随着体态微移而前后摇摆。“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只见她曼舞轻歌、泛舟水上,红颜金饰、兴致颇高。然而采菱一曲却拨动了心中的相思之弦。远望“所思”,芳心“未怡”,不觉“怅惘”。

18、我俩一条心。——邓丽君《采红菱》

19、菱角可谓是江南水生蔬菜的元老和佼佼者。自古高邮湖、邵伯湖一带就是重要的产菱区。梁朝简文帝萧纲曾写下“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的优美诗句,而唐朝的白居易则将剥菱角的动作写出诗情画意“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20、菱有两种,两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福屿早市上,卖的是四角的芰。

五、赞美菱角的现代诗句

1、我到杭州念书时,才认识菱角。九月上学季,也是菱角飘香的季节。

2、时节无声变换、岁月静默流转,又是一载夏秋交替,世间多情人再次将那曲耳熟能详的《采红菱》唱起。六十余年前,二八芳龄的邓丽君一曲采菱娓娓道来、脉脉含情,一举夺得歌咏比赛冠军;半个世纪过去后的今天,这首基于江南小调改编成的民歌俨然成为传情达意、互表爱恋的情歌金曲。

3、大家都在看我们家的头条

4、而今食菱,路边就有小摊贩在售卖,方便是方便了很多。然而味蕾早已不再敏感,这菱角总觉得没有了当初的味道,或许是品尝过的美味实在是太多了。

5、由此,笔者道是想到了另一个词语———刚柔并济。

6、莫问清江与洛阳。山林总是一般香。

7、白居易有一首诗《看采菱》:『菱池如镜净天波,白花点稀青角多。时唱一声新水调,漫人道是采菱歌。』

8、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

9、临安(今浙江杭州)——江南繁盛地、诗酒富贵乡,在才子柳三变的低吟浅唱中有十万之家。百年后宋高宗的车舆千里迢迢自建康驻跸于此,向四方扩建城郭数十里,人烟生聚、户口蕃息,民物繁复不一而足,市井铺席鳞次栉比——后世学者遍览《梦粱录》等历史典籍,几经辛苦钻研,最终发现此地竟有百万人口。

10、得儿呀得儿郎有情,得儿呀得儿妹有心,

11、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2、因此也有人说,菱是“水八仙”中的叛逆少年,绝不肯轻易卸下它坚硬的外壳,对你袒露心声。

13、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14、菱在古代,又被叫为水栗。水中的菱角,与山中的板栗一样,有着桀骜不羁的造型,想品尝可不容易。

15、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16、她瞥了那人一眼,嘴撇得像个菱角。

17、(4)小结:在旧时江南,水多菱多,采菱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一件趣事。

18、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极大者曰蝙蝠菱,其最小者曰野菱。——顾清《松江府志》

19、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20、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六、关于江南菱角的诗句

1、恕不知草丛里面暗藏的荆棘尖刺

2、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

3、水乡人说,吃菱角,最好是现摘现吃、现煮现卖。

4、那时的常熟西门外从湖甸到尚湖一带,水网密布湖面纵横。那湖塘里的菱角已经飘出了甘甜的乳香,伴随着傍晚时的袅袅炊烟。秋风吹过,细细秋雨就像诗人的马鞭一般落在了水面上。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6、菱在水下,因此也被喻指隐士。芰制,是指隐居者的服装;芰坐,常用来比喻隐士生活的清高。芰荷,则是指出水的荷。

7、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8、由此看来,当时江南的采菱,甚至是一项文化盛事。残暑将退之际,水乡的女人们头戴斗笠,手提竹篮。清风徐徐中,相约在菱塘里,随着那兰舟微荡。这个时候,在江南水乡上头飘荡不散的,就是这么一首曼妙的田园曲。

9、(3)这两篇小古文写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文章的意思。齐读一遍。

10、菱角带弯刺,壳坚硬,倘若没有破壳掌握技巧,弯角很容易戳到嘴,狼狈不说,未必能吃到整粒的菱角果肉。我学会吃菱角,还是在戴奶奶家,每到夏末,她家的餐桌上总摆着一碗菱角,第一次好奇用牙齿咬菱角壳,就败下阵来,被一旁的姐姐咯咯大笑,说:你不要嫌我的口水哦,我给你剥。大概江南的孩子,都会吃菱角,找出菱角最圆滑的部分,轻轻一咬,硬壳便裂开,再用手一掰,淡紫的菱角果肉便羞答答的露出滑溜的身子。嫩菱角的肉是脆的,老菱角的果肉是粉的,咬一口,沙沙的,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11、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2、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

13、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14、它怡然自得,隐逸于有情人含笑的眉宇间,快活在采菱人悠扬的歌声里。

15、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16、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7、处暑到白露之间,是菱角上市的时候。福屿早市上,也有人在卖菱角。

18、然而,菱角虽美却是瘦物,天作之合还是与丰腴肥美的猪肉,排骨搭档——荤食的香气伴着素食的甘冽,肉变得香而不油、菱角则吸饱了肉汁,如此并不繁复的组合在后厨进行一番神奇碰撞后,最终结果令食客和老饕大喜过望。向来以求鲜称著的袁枚则发明了匠心独具的料理方式,他将荤素搭配之法用到极致:“以鸡汤滚之,加新鲜板栗白果,煨烂尤佳”。鸡汤醇正的鲜香伴着菱角的软嫩,小小一碗就让人食欲大开、垂涎三尺。

19、中夜抚枕叹,相与数子游。

20、梅雨一过,夏天就正式登场了。刚送走绵绵阴雨,又到了夏日炎炎。

1、菱角是很具有时令性的鲜物,顶多一个月就下市了,而菱角的抗癌、保健的药用价值正逐渐显现,即便天天把减肥挂在嘴上的扁担姐,也喜欢把饱含淀粉的菱角当零食,这缘于它不含脂肪可轻身健美。

2、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3、这二句语言简洁,但哲学思想却非常丰富。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地讲,就是从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实践的成功和目标的实现;绝不能背离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

4、吃完菱角,一个夏天就真的过去了,一个夏天的记忆就私藏在了江南人的口腔里。

5、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菱角的料理方式琳琅满目、不拘一格。

7、能与南湖菱不相上下、不分伯仲的,只有苏州水红菱——因通身呈淡紫红色,故而又叫“苏州红”。早在唐代,山明水秀、风光绮丽的苏州吴县已普遍种植水红菱。晚唐诗人杜荀鹤立誓用双足丈量他所热爱的每一寸土地,恰逢这日行至勾吴故土,在惊叹“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之余,也沉醉于江南夜景的万家灯火、流连在水乡人家的寻常巷陌——尤其是那夜市上贩卖的新鲜红菱与秉烛夜游的绮罗小舟。

8、清代《养小录》称它可焯可糟,并将其奉为“野菜中第一品”。

9、这份勇气,会随着成长,被成熟的菱角磨灭。

10、只想大快朵颐那肥美鲜嫩的草儿

1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3、方便多了,感动就会少了。这,又何止是美食?!

14、菱角好吃,却难摘。扬州人喜欢把菱角称作老菱,以显亲昵。前年立秋刚过,在高邮湖养殖大闸蟹的扁担姐带我去摘菱角,自然引发我的好奇心,想知道如此好吃之物究竟是怎么生长出来的?

15、欣赏刘禹锡的《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

16、一口下去粉粉糯糯,回味甘甜。

17、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18、惟彼太公望, 昔在渭滨叟。

19、菱角弯弯,一头是最美的月色;另一头,是醉美的江南。

20、本是西晋政治家刘琨留下的千古绝唱。出自《 重赠卢谌》,本意是“哪里会想到,我堂堂硬汉子,竟落到任人宰割,不能反抗的软弱地步。”

1、(2)喜欢这首民谣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2、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

3、菱角大家都知道,又名腰菱、水栗、水菱、乌菱、菱实、芰实等,水八仙之江南地区的传统食材。菱角皮脆肉美,即可生食,清脆可口;又可蒸煮而食,还可以熬粥炖肉,风味独特,非常受老百姓喜爱。菱角作为食材,在我国的栽培历史称得上是源远流长,其中主要的栽培区域在江南地区,眼下11月初,也正是吃菱角的好时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便写有:“涉江采菱,发扬荷些”,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先人们就开始采摘菱角食用,在那个年代,欧洲和西域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呢,因此某度上写菱角原产欧洲是绝对错误的,菱角原产毋庸置疑,便是神州中华。

4、今日的长安,风吹芦叶飒飒作响;那烟波浩渺的远方可谓是人间好风光。

相关说说

回到顶部